生物技术


论著

  • 水生拉恩菌FliL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及其功能解析

    杨语晗;张开扬;金歌;林轩;韩丹;王佳音;胡秀彩;吕爱军;

    [目的]为了研究水生拉恩菌鞭毛基体相关蛋白FliL基因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功能解析。[方法]设计FliL基因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基因序列,将其亚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D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构建重组质粒pET32a-FliL转化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原核表达及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结果]FliL基因测序片段为539 bp,推导ORF编码蛋白166 aa;蛋白电泳分析显示pET32a-FliL融合蛋白分子量为36.6 kDa,与预期分子量大小一致。该蛋白具有抗原表位(62-81aa)、跨膜区(15-37aa)和Pfam FliL结构域(64-165aa)。FliL二级结构以α-螺旋、无规卷曲为主,三级结构(3D)预测为丝状鞭毛蛋白。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发现FliL与多个鞭毛相关蛋白以及Ⅲ型分泌系统(T3SS)效应分子存在一定相互作用关系。[结论]完成水生拉恩菌FliL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获得的表达产物分子量为36.6 kDa,对该蛋白抗原表位、跨膜区和Pfam FliL结构域进行功能解析,为该菌分子致病机制及亚单位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35;No.209 403-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 GLP-1/FGF21双因子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DNA甲基化分析

    王艳超;徐晓蒙;于婷婷;陈鑫;胡康洪;薛冰华;

    [目的]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GLP-1/FGF21双基因修饰后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重亚硫酸盐甲基化测序,分析其DNA甲基化模式。[方法]培养高表达GLP-1/FGF2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普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设高表达GLP-1/FGF2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为高表达组,普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组,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用生信学方法寻找高表达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MR),对所得的DMR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高表达组与对照组的DMR共有21 536个;GO富集分析显示只有蛋白质结合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415个蛋白质结合相关DMR在高表达组干细胞基因主体部分高甲基化;此外KEGG富集结果显示高表达组干细胞有9个NF-kappa B通路相关DMR在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更低(P<0.05)。[结论]GLP-1/FGF21双因子高表达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有415个蛋白质结合功能相关DMR在基因主体区域高甲基化,提示其在蛋白质信号转导方面更为活跃,这与GLP-1/FGF21高表达可能相关;而9个NF-kappa B通路相关DMR在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更低,表明其在NF-kappa B通路上更加突出,提示其在炎症与免疫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2025年04期 v.35;No.209 410-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广谱性XBB.1.5重组蛋白疫苗制备及免疫原性评估

    任鑫鑫;周金虎;陈瑞;许雁;Normand Jolicoeur;汪洋;刘滨磊;

    [目的]开发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变异株的广谱性重组蛋白疫苗,评估其免疫原性,为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含XBB.1.5 S蛋白三聚体编码序列的pEE12.4-PF-XBB.1.5质粒,在人胚肾上皮细胞(293F)、中国仓鼠卵巢细胞K1株(CHO-K1)两种细胞系中高效表达XBB.1.5 S蛋白三聚体,并用自制的TD Ab进行S蛋白的纯化。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进行免疫接种实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固相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及病毒中和试验进行免疫原性评估。[结果]流式细胞术监测GFP蛋白的表达率维持在60%以上。ELISA结果显示,免疫组第三针接种后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可达1.08×10~8。病毒中和试验表明,SD大鼠血清对XBB.1.5假病毒具有较强的中和能力,中和抗体效价(NT50)值为11 469,且对Delta假病毒也显示出了广谱保护作用。ELISpot显示,免疫组SD大鼠脾脏细胞介导的IFN-γ免疫反应强烈,与空白组、佐剂组相比差异极显著。[结论] XBB.1.5重组蛋白疫苗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是灭活疫苗的6.4倍,能诱导强烈的免疫原性和广谱保护效果。

    2025年04期 v.35;No.209 419-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技术与方法

  • 利用CRISPR/Cas9技术解析Hd1对水稻抽穗期的调控

    徐清泉;杨玉嗣;田晓杰;李秀峰;

    [目的]水稻Hd1(Heading date 1)在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中存在多种单体型,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hd1突变体探究其对抽穗期的调控,解析Hd1单体型的功能特性。[方法]在Hd1的CDS设计靶位点,构建敲除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受体品种龙粳11(LJ11)和松粳2(SJ2)中。测序鉴定转基因植株突变类型,与对照同时种植调查抽穗期,qRT-PCR检测突变体中成花素基因Hd3a和RFT1的表达量。[结果]Hd1的编码区在LJ11背景下第30个碱基后面插入G,在SJ2背景下第31个碱基后面插入T,获得纯合突变体hd1(LJ11)和hd1(SJ2),相较于野生型,hd1(LJ11)延迟了水稻开花,Hd3a和RFT1的表达量下降,而hd1(SJ2)提早了水稻开花伴随着Hd3a和RFT1的表达量上升。[结论]hd1(LJ11)延迟抽穗6.1 d,hd1(SJ2)提早开花2.8 d,说明两种遗传背景下Hd1发挥功能存在差异性,调控抽穗期具有背景依赖性。

    2025年04期 v.35;No.209 427-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 贫瘠煤土壤中产碱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

    袁媛;张剑;石亚伟;

    [目的]从贫瘠煤土壤分离筛选产碱性蛋白酶菌株,探究蛋白酶理化性质。[方法]通过蛋白酶活性筛选、16S rRNA测序鉴定,对野生菌所产蛋白酶进行分离纯化、酶学性质研究。[结果]从山西太原东山贫瘠煤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碱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野生菌发酵液经30%~60%硫酸铵沉淀和Superdex-75凝胶层析获得电泳纯的碱性蛋白酶,比活力达1 957.42 U/mg。该酶最适反应pH值为10.0,在pH值7.0~11.0的范围内能保留80%以上酶活。最适反应温度为60℃,在50℃处理30 min时,残余酶活力仍能保持99%。1 mmol/L Cu~(2+)处理该酶,活性仍保留92.58%。0.1%的SDS处理条件下,该酶仍有95.47%活性。1%TritonX-100处理后,残余酶活为95.52%±0.65%。[结论]从山西太原东山贫瘠煤土壤分离到枯草芽孢杆菌,所产碱性蛋白酶具有高比活力、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在洗涤剂中的稳定性。

    2025年04期 v.35;No.209 434-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 人参分生组织细胞低温保藏方法及其培养液抗衰功效研究

    金司阳;刘青;

    [目的]研究人参分生组织细胞(cambial meristematic cells, CMCs)低温保藏方法及其抗衰功效。[方法]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人参根形成层分生组织干细胞(Root Lateral Cambial Meristematic Cells, RLCMCs)的低温保藏条件,并探讨此方法对人参根尖干细胞(Root Tip Cambial Meristematic Cells, RTCMCs)的适用性。通过成纤维细胞的衰老模型对其细胞培养液冻干品进行抗衰老研究。[结果] RLCMCs预处理条件为蔗糖0.64 mol/L+山梨醇0.65 mol/L+甘油0.68 mol/L,24.6℃,暗培养0 d~2 d;低温保藏条件为蔗糖0.57 mol/L+山梨醇0.52 mol/L+甘油0.53 mol/L,-80℃保藏。低温保藏3个月后RLCMCs细胞复苏率为73.1%,RTCMCs细胞复苏率为52.7%。RTCMCs和RLCMCs细胞培养液冻干品分别在0.001 6 mg/L、0.000 8 mg/L时可以促进胶原蛋白Ⅰ的表达。[结论]研究通过优化低温保藏条件,实现了人参RLCMCs73.1%、RTCMCs52.7%的复苏率,并发现其细胞培养液冻干品在0.000 8 mg/L、 0.001 6 mg/L浓度下能显著促进胶原蛋白Ⅰ的表达。

    2025年04期 v.35;No.209 441-445+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开发与应用

  • 栀子提取物绿色制备纳米银溶胶及其应用

    高大响;杨鹤同;

    [目的]采用栀子提取物绿色制备纳米银溶胶,并探讨其应用。[方法]以50 mL栀子提取物和5 mL硝酸银为原料,通过微波加热1 min后得到纳米银溶胶。采用UV-vis、TEM、EDS、FTIR和XRD考察纳米银的结构特征,荧光试验和SERS技术分析其抗菌性能及表面增强拉曼特征。[结果]所制备的水溶胶在415 nm处呈现纳米银特征吸收峰。纳米银为球形、面心立方结构,分散性好,粒径主要分布在6~18 nm之间。纳米银溶胶处理60 min时杀菌效果明显。以合成的纳米银溶胶为基底,水中四环素浓度(5×10~(-7)~5×10~(-4) mol/L)与拉曼位移1 590 cm~(-1)处峰强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纳米银溶胶应用于花鲢养殖小试,可提高鱼产量约22%。[结论]纳米银可用于杀菌、四环素残留量分析和鱼类增产。

    2025年04期 v.35;No.209 446-450+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组合胁迫促进新品种耐热单星藻虾青素的积累

    龚爱平;凌娇巧瑕;邵咏妮;甘永江;苗晓杰;徐晨阳;董伟仁;凌善锋;

    [目的]探讨新品种耐热单星藻(Coelastrella thermophila sp.Nov STS-1,简称为CTNS-1)的培养条件优化和组合胁迫条件下对虾青素积累的影响。[方法]在该新品种中添加5种浓度梯度(60μg/L~720μg/L)的维生素B_6以及12.0 mmol/L柠檬酸钠,以寻找最优培养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虾青素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光线强度、水杨酸浓度、亚硒酸钠浓度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荧光定量PCR分析藻体控制虾青素合成的8个酶基因的表达。[结果]采用添加了360μg/L VB_6的含有中草药(北虫草花和月见草)的营养液BG11培养基进行培养第10 d时,藻细胞密度值、生物量和细胞干重三值均达到最大(P>0.05),分别为22.5万cell/mL、最大值0.372 g/L(干重)和0.251 g/L。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组合胁迫诱导出最高虾青素含量(5.72 mg/L)的最理想条件为:光线30 000 lux、水杨酸5.0 mg/L和亚硒酸钠600 mg/L,该组合胁迫诱导使藻体的非关键酶基因zds极显著表达(P<0.01),psy和lyc显著表达(P<0.05)。[结论]该组合诱导非常有效,虾青素含量比对照组提高200.0%,实现0.372 g/L藻体生物量、5.72 mg/L虾青素产量,在产业化中有明显的商业价值。

    2025年04期 v.35;No.209 451-456+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合浦珠母贝珍珠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抗衰老作用机制

    刘鹏;林江;

    [目的]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探究合浦珠母贝珍珠提取物(Pinctada fucata pearl extract, PFPE)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超声波-酸解-加热联合法制备PFPE;使用1,1-二苯基-2-苦肼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检测0.1875~24 mg/mL的PFPE抗氧化效果;使用秀丽隐杆线虫这一模式生物,检测0~24 mg/mL的PFPE毒性,以及0、6、12和24 mg/mL的PFPE对线虫运动能力和寿命的影响;使用二氯百草枯为氧化应激诱导剂,检测0、6、12和24 mg/mL的PFPE线虫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并使用试剂盒检测0、12 mg/mL PFPE处理组线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变化。[结果] PFPE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_(50))为1.45 mg/mL,在0.375~24 mg/mL范围内,对秀丽隐杆线虫无毒;采用6、12和24 mg/mL PFPE处理线虫,相比对照组,处理组均能有效延长线虫寿命,其中以中浓度效果最佳,有效延长寿命22.76%(P<0.05);运动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中浓度的PFPE能显著促进线虫运动能力,比对照组显著提升77.29%;以二氯百草枯为氧化应激诱导剂,相比对照组,PFPE能显著增加抗氧化能力,以中浓度组效果最佳,线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比对照组显著延长了23.01%(P<0.05);抗氧化酶及ROS、MDA测定结果表明,PFPE能有效增加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能力,SOD、CAT和GSH-Px活性分别提高了52.89%、72.81%和73.62%;ROS和MDA含量分别降低了57.24%和50.18%。[结论]合浦珠母贝珍珠提取物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对DPPH的IC_(50)为1.45 mg/mL,能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22.76%,对氧化应激下的线虫延寿达到23.01%,其主要机制为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发挥作用。

    2025年04期 v.35;No.209 457-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 CTHRC1对白血病K56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冯小云;秦玉凤;张鹏;

    [目的]探讨胶原三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对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方法]通过CAMOIP和TARGET数据库分析CTHRC1在AML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单细胞数据集GSE116256验证CTHRC1的异质性表达;通过慢病毒包装与感染构建CTHRC1干扰和过表达稳转K562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术和细胞计数实验检测CTHRC1表达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 CAMOIP数据库与TARGET数据库均表明CTHRC1在AML中表达上调(P<0.001);TARGET数据库生存分析表明CTHRC1高表达患者生存较低表达组差(P=0.006);Kmplot数据库生存分析结果也表明CTHRC1高表达患者生存较低表达组差(P=0.018);单细胞分析表明CTHRC1主要在白血病相关B细胞中表达;蛋白检测结果显示CTHRC1干扰组与质粒空载组相比表达明显下调(P=0.005,t=10.39),过表达组与过表达组空载组相比明显上调(P<0.001,t=15.91);mRNA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干扰组与干扰质粒空载组相比明显下调(P<0.001,t=19.05),过表达组与过表达组空载组相比明显上调(P=0.0014,t=7.893);细胞增殖结果表明CTHRC1下调抑制K562细胞增殖(P<0.001),过表达促进K562细胞增殖(P=0.042);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敲低CTHRC1促进K562细胞凋亡(P<0.001,t=36.79),过表达CTHRC1抑制K562细胞凋亡(P<0.001,t=64.93);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表明:CTHRC1下调后K562细胞周期S期(P<0.001,t=14.78)和G_2/M(P=0.008,t=9.074)期被抑制,G_0/G_1期升高(P<0.001,t=23.57),CTHRC1过表达后细胞周期S期(P<0.001,t=14.26)和G_2/M期(P=0.0207,t=3.705)被抑制,G_0/G_1期降低(P=0.001,t=23.57),细胞周期S期比例升高。[结论] CTHRC1为白血病不良预后指标,主要在白血病B细胞中表达,可介导K562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这些发现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04期 v.35;No.209 465-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异槲皮苷对gp120+ddC诱发神经病理痛的影响

    石理冉;吴晓琴;薛璟;王晓蕾;

    [目的]探讨异槲皮苷对背根神经节P2X_4受体介导的gp120+ddC诱发神经病理痛的作用。[方法]建立gp120+ddC大鼠模型,测量各组大鼠机械阈值、热敏阈值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2X_4受体的表达,通过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2X_4受体、TNF-α、IL-1β等蛋白的表达,通过分子对接检测异槲皮苷与P2X_4受体的相互作用。[结果]异槲皮苷作用gp120+ddC模型大鼠后,大鼠的机械阈值由第7d的(18.73±4.66)g升至第14 d的(22.69±1.53)g,热敏阈值由第7d的(18.75±3.02)s升至第14 d的(21.23±4.31)s, P2X_4受体mRNA、P2X_4受体、TNF-α、IL-1β、p-ERK1/2等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各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F_((5,12))=13.61、F_((5,12))=96.17、F_((3,20))=37.50、F_((3,20))=18.04、F_((3,20))=16.24,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2X_4和异槲皮苷的对接结合能为-7.3 kcal/mol,表明异槲皮苷可能与P2X_4受体存在相互作用。[结论]异槲皮苷可下调gp120+ddC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2X_4受体表达,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和ERK信号通路激活,缓解了模型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通过此研究为HIV联合HAART诱发神经病理痛的药物干预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2025年04期 v.35;No.209 476-48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 Netrin1调控ELF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转移活性

    阙海涛;顾桂源;刘剑;

    [目的]研究Netrin1调控ELF3对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转移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6份组织样本分为2组:子宫内膜癌组、癌旁组,每组18份。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etrin1与ELF3的表达。将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设置为3组:siRNA NC组、siRNA Netrin1组和siRNA ELF3组。MTT实验法检测HEC-1B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方法分析HEC-1B细胞的迁移能力,TUNEL实验检测HEC-1B细胞的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析HEC-1B细胞中Netrin1与ELF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Netrin1与ELF3的表达上调(0.19±0.06 vs 0.73±0.02,P<0.05;0.23±0.03 vs 0.69±0.08,P<0.05)。与siRNA NC组比较,siRNA Netrin1以及siRNA ELF3组的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增殖能力下降;siRNA Netrin1以及siRNA ELF3组的HEC-1B细胞迁移能力下降;siRNA Netrin1以及siRNA ELF3组的HEC-1B细胞凋亡率增加(1.15%±0.08%vs 10.31%±0.06%vs 9.96%±0.17%,P<0.05);siRNA Netrin1组的HEC-1B细胞Netrin1、ELF3表达降低(0.78±0.06 vs 0.31±0.07 vs 0.75±0.11,P<0.05;0.73±0.08 vs 0.25±0.03 vs 0.29±0.07,P<0.05);siRNA ELF3组的HEC-1B细胞ELF3表达降低。[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etrin1与ELF3的表达水平增加。抑制Netrin1表达后,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减弱,凋亡率增加,Netrin1对子宫内膜癌的作用与调控ELF3相关。

    2025年04期 v.35;No.209 483-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 PHF5A介导HPV16 E6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王翠华;张枫;瞿杰;李敏艳;晏丽;

    [目的]探究PHF5A介导HPV16 E6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宫颈癌HeLa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siRNA NC组、siRNA PHF5A组和siRNA HPV16 E6组。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的组织PHF5A的表达水平;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及人宫颈癌细胞中PHF5A的表达差异;通过CCK-8实验分析各组HeLa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Transwell实验分析各组HeLa细胞的侵袭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HeLa细胞凋亡率;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HeLa细胞中PHF5A和HPV-16 E6蛋白的表达。[结果]相较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宫颈癌组织及宫颈癌细胞中PHF5A表达增加(0.11±0.02 vs 0.37±0.03 vs 0.41±0.05 0.43±0.01;P<0.05)。与空白组及siRNA NC组比较,si PHF5A组、siRNA HPV16 E6组的HeLa细胞增殖、侵袭能力降低,凋亡率增加(5.52%±0.17%vs 6.23%±0.37%vs 17.18%±1.53%vs 15.32%±1.81%;P<0.05);si PHF5A组、siRNA HPV16 E6组的HeLa细胞的HPV-16 E6蛋白表达均降低(0.88±0.05 vs 0.85±0.08 vs 0.13±0.06 vs 0.22±0.03;P<0.05)。[结论] PHF5A在宫颈癌组织及癌细胞中高表达,下调PHF5A表达后能够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促进HeLa细胞凋亡。此过程与PHF5A调控HPV16 E6的表达相关。

    2025年04期 v.35;No.209 489-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 ACP5调控PI3K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侵袭

    裴建双;崔玉环;胡远想;刘慧慧;

    [目的]研究ACP5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及ACP5对NSCLC A549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ACP5在NSCLC组织及细胞系(A549、NCI-H460、NCI-H3122)中的表达;将NSCLCA549细胞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si ACP5组、LY294002组。通过BrdU实验分析A549细胞的增殖活性;通过Transwell实验分析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A549细胞中PI3K、AKT蛋白的表达。[结果] ACP5在NSCLC组织以及癌细胞(A549、NCI-H460和NCI-H3122)中表达增加(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i ACP5及LY294002组的A549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si ACP5及LY294002组的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减弱(P<0.05);si ACP5及LY294002组的A549细胞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 ACP5在NSCLC细胞以及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增加。抑制ACP5的表达后,A549细胞的增殖活性及侵袭能力减弱,并且这些作用与ACP5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2025年04期 v.35;No.209 495-499+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PGAM5调控PI3K/AKT轴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增殖

    于景超;魏雅楠;李卫;鲁金乐;陈雅婷;王猛;潘磊;庞燕;李妍;刘杰;

    [目的]探究PGAM5对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组化与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癌旁组织中PGAM5的表达。将人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随机分为si NC组、si PGAM5组、740Y-P组和LY294002组,荧光实时定量PCR验证其转染效率,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检测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PGAM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上调(0.23±0.07 vs 0.81±0.16;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si NC组比较,si PGAM5组的PGAM5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0.75±0.15 vs 0.19±0.04;P<0.05);与si NC组比较,si PGAM5组、LY294002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克隆形成数量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PI3K和AKT蛋白表达降低(0.68±0.07 vs 0.23±0.06 vs 0.28±0.05;0.55±0.15 vs 0.17±0.05 vs 0.19±0.06;P<0.05)。与si PGAM5组比较,740Y-P组细胞增殖能力提高、克隆形成数量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PI3K和AKT蛋白表达增加(0.23±0.06 vs 0.87±0.09;0.17±0.05 vs 0.83±0.17;P<0.05)。[结论] PGAM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下调PGAM5可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

    2025年04期 v.35;No.209 500-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专题综述

  • 微生物来源壳聚糖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刘景元;汪松波;张越凡;黄满;

    壳聚糖酶是一类能特异性水解壳聚糖生成壳寡糖的酶,在医药、农业及食品工业领域中应用广泛。近年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进步推动了微生物来源壳聚糖酶基因的克隆与异源表达研究。本综述总结了壳聚糖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在酶产量、活性及稳定性方面的特点。原核系统如大肠杆菌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存在折叠错误和酶活性低的问题;真核系统如酵母在蛋白加工与修饰方面表现优越,但分泌效率和成本尚需改进。未来研究将聚焦于基因突变和分子改造以提升酶性能,优化表达系统以实现高效经济的酶生产。壳聚糖酶基因工程研究不仅丰富了酶学理论,也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5年04期 v.35;No.209 506-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黄芪多糖生物活性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马爱环;程会军;伍志伟;库尔班·吐松;

    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PS)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辐射等生物活性。目前所提取的APS无法满足现有的生产实践,因此,明确APS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关键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目前国内外APS的研究进展,对APS的种类和药理活性进行了阐述,并对APS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通路中的关键酶进行了梳理。从而初步构建APS生物合成途径,并归纳关键酶。旨在为研究APS的生物合成及药理活性提供理论基础,还为后期选育相关优良品种提供分子靶标。

    2025年04期 v.35;No.209 513-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 灵芝功效成分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郑人卿;江瑞香;郑永标;

    灵芝是食药兼用真菌,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在延缓衰老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广阔的研发前景。灵芝的多糖、三萜、多肽、脂肪酸和miRNA等功效成分可以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与黑色素生成、调控细胞通路、干预内分泌与体内代谢、调节免疫系统、破坏病变细胞线粒体等机制发挥抗衰老作用。该文通过对灵芝抗衰老功效成分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分析,为灵芝抗衰老产品研发及其产品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04期 v.35;No.209 523-529+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NO的抗菌功能在疾病中应用进展

    吴杰;陈浩;孙红梅;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作为一种内源性气体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强大的抗菌功能。因此,了解NO的抗菌机制并将其优异的抗菌功能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NO,该文总结了其抗菌功能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NO的抗菌机理,诸如破坏细菌的呼吸链,促进免疫细胞生成,诱导免疫细胞产生抗菌肽和细胞因子。总结了NO应用到不同疾病中的抗菌效果,分析了其在治疗疾病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以期为NO治疗疾病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2025年04期 v.35;No.209 530-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