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


论著

  • 牡丹泛素延伸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贾培义;董丽;王彦杰;张超;

    目的:利用巢式PCR技术克隆牡丹泛素延伸蛋白基因,为泛素蛋白降解系统研究奠定基础,也为牡丹基因表达水平研究提供内参基因。方法:从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叶片、花瓣、花萼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根据已报道的泛素延伸蛋白基因设计巢式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得到一条389bp的牡丹泛素延伸蛋白基因片段,该片段编码129个氨基酸残基。结论:通过Blastn比对分析表明:牡丹泛素延伸蛋白基因与番茄、水稻、拟南芥等植物的泛素延伸蛋白基因一致性达到100%,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4%以上。确认该片段即牡丹泛素延伸蛋白基因。

    2010年04期 v.20;No.11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 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殷俊磊;周碧君;文明;樊翠华;杨颖;杜海燕;

    目的:构建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以pMD-18T-P32/LD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片段,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再重组表达质粒pVAX1-P32/LD。转入DH5α,再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通过双酶切、PCR及插入片段序列测序对质粒进行鉴定。结果:携带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片段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疫苗S7207/pVAX1-P32/LD已成功构建。结论:为山羊痘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及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10年04期 v.20;No.119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氮离子诱变筛选内切葡聚糖酶高产菌株及其基因突变研究

    吕杰;金湘;马媛;毛培宏;虞龙;应汉杰;

    目的: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筛选高产内切葡聚糖酶突变菌株,同时进行其酶活性研究,并克隆该基因,研究离子注入对其诱变效应。方法:低能氮离子重复注入枯草芽孢杆菌,筛选获得1株高产内切葡聚糖酶突变菌株Bac11。DNS法测定酶活性。PCR扩增获得出发菌株Bac01和突变菌株Bac11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并对核酸序列及预测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对。结果:突变菌株Bac11内切葡聚糖酶活性从93.33IU提高到381.89IU。多重比对Bac01和Bac11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编码区1500bp序列,当中有10个碱基发生突变,预测氨基酸序列中有5个氨基酸残基发生变化,且都在其基因纤维素结合域部分。结论:低能氮离子重复注入对枯草芽孢杆菌内切葡聚糖酶活性及其基因有明显的诱变累加效应。

    2010年04期 v.20;No.119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梅花鹿超氧化歧化酶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李仁宽;曾志森;林娟;叶秀云;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克隆梅花鹿超氧化歧化酶(Cu,Zn-SOD)基因,并将其于大肠杆菌(E.coli)中表达。方法:通过设计扩增引物及RT-PCR技术从梅花鹿肝细胞中克隆出Cu,Zn-SOD基因,将其构建于表达质粒pET21a(+)并转入E.coli Rosetta(DE3)。结果:通过IPTG诱导表达,在Rosetta(DE3)中成功表达出具Cu,Zn-SOD活性的梅花鹿超氧化物歧化酶,三角摇瓶发酵水平约257U/ml发酵液;经过纯化后得到比活3092U/mg的梅花鹿超氧化物歧化酶。结论:获得了梅花鹿的Cu/Zn-SOD基因的全序列,并使其得到表达,对研究鹿茸的功效和保护梅花鹿这一物种具有一定意义。

    2010年04期 v.20;No.119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 拟南芥CAX1转运体蛋白的跨膜拓扑结构预测

    陈志远;王国栋;邸丽俊;武永军;

    目的:对拟南芥的CAX1蛋白进行跨膜结构预测,构建CAX1的跨膜结构模型。方法:以生物信息学工具Signal 3.0、Conpred Ⅱ、TMHMM 2.0、HMMTOP、MEMSAT3、ConPred2分析拟南芥CAX1蛋白的一级序列。结果:模型显示CAX1共有10个跨膜区,分别为氨基酸残基73-93,128-147,163-185,198-219,236-256,286-307,322-344,357-379,387-407,414-432。结论:与现有的资料相印证,此模型可以作为CAX1功能研究的参考模型。

    2010年04期 v.20;No.119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 DNA双链密码对使用的不对称性

    王芳平;李宏;王志坚;

    目的:分析基因组组分极其偏向的厌氧性粘菌和立克次氏体基因中密码对的使用,研究DNA双链密码对使用的不对称性。方法:生物统计学。结果:发现脱卤厌氧粘菌和立克次氏体基因组中分别有17%和21%的密码对在DNA双链上的使用偏好性正好相对,这表明它们的前导链与滞后链上密码对的使用偏好存在差异。因此,影响密码对搭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因所在链的特性。这些特性可能包括:基因方向性偏好、密码子使用偏好、密码子的前后文关系等。结论:造成上述两物种DNA双链间密码对使用不对称的原因可能是DNA链特异的突变偏好性和在复制、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自然选择约束。

    2010年04期 v.20;No.119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 肠杆菌科AcrAB多药外排泵分子演化分析

    侯进慧;陈宏伟;高兆建;蔡侃;

    目的:分析肠杆菌科AcrAB多药外排泵的分子演化规律,为多药耐药性病原菌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从NCBI获得肠杆菌科物种AcrAB多药外排泵相关蛋白和核酸序列,采用分析软件,分析肠杆菌科物种AcrAB多药外排泵相关序列。结果:在肠杆菌科各物种AcrA、AcrB和AcrR与大肠埃希氏菌同源性在55%、75%和43%以上。AcrA保守位点分散,在N端和C端较少,在分子一级结构中段较多。AcrB跨膜序列保守性较高,与质子转移相关的三个位点D407、D408和K940以及稳定这三者结构的T978在肠杆菌科完全保守,其一级结构上相邻位点也保守。AcrR序列整体保守性较低,但HTH区域保守性高。与AcrR结合的回文结构及周围序列保守性高,在"茎"结构中仅存在一个氨基酸的差异。结论:AcrAB多药外排泵在肠杆菌科中广泛存在,有一定的保守性。分析肠杆菌科AcrAB多药外排泵有助于病原菌多药耐药性的防治。

    2010年04期 v.20;No.119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 北京地区白灵菇菌株的RAPD分析

    许峰;刘宇;王守现;张英春;赵爽;耿小丽;孟莉莉;

    目的:对北京地区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nebrodensis)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应用60条RAPD随机引物对供试的18个白灵菇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扩增。结果:筛选出12条引物,可扩增出180个清晰、稳定的DNA条带;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890水平时,可将18个供试菌株分为3大类。结论:利用RAPD技术成功的揭示了北京地区白灵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为白灵菇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4期 v.20;No.119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竹黄菌基因组RAPD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范英;钟成刚;闫淑珍;陈双林;

    目的:建立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体系,为研究华东地区不同地理居群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的遗传多样性奠定基础。方法:应用SDS法提取竹黄菌基因组DNA,并优化影响RAPD反应的条件因素。结果:竹黄RAPD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PCR反应体积,10×PCR缓冲液2.5μl,1.0UTaq酶,50ng模板DNA,2mmol/LMg2+,0.2mmol/LdNTPs,0.4μmol/L随机引物。PCR循环程序为:94℃预变性4min,然后,94℃变性1min,38℃退火70s,72℃延伸90s,40次循环,最后72℃延伸6min,12℃保存。结论:建立了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的最佳RAPD分子标记体系,可获得良好的竹黄菌RAPD指纹图谱。

    2010年04期 v.20;No.119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 氮胁迫下共生蓝藻的分离纯化及生理响应机制

    宋东辉;付静娟;宋海燕;

    目的:揭示氮胁迫逆境下共生蓝藻的生理响应机制。方法:采用藻细胞分离纯化技术获得了一株共生蓝藻,测定其光合色素含量并分析了氮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新分离藻株的细胞形态与其他念珠藻属相似,具有典型的营养细胞和异型胞;该藻室温吸收光谱中叶绿素蓝区相对含量减少,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增加;氮胁迫时,藻细胞在pH8.4和160μmol·m-2·s-1光强组合下的细胞增长率最高,同时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增加值也最高,对共生藻生理响应机制有着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该共生蓝藻为念珠藻属蓝藻,在氮胁迫下有较强的叶绿素合成能力,对碱性条件及高光强有着显著的生理响应。

    2010年04期 v.20;No.119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技术与方法

  • 一种简便快速的制备水稻基因组DNA PCR模板的方法

    曹燕;王媛;齐进焕;于力;刘秋云;

    目的:发展一种简便快速的制备水稻基因组DNA PCR模板的方法。方法:用枪头捣碎水稻叶片代替液氮研磨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作PCR模板,在去污剂SDS和表面活性剂TrionX-100的存在下在沸水中煮沸10min,然后取上清扩增微管蛋白(TubA1)基因内含子。结果:发现在利用煮沸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的过程中,用枪头捣碎叶片可代替液氮碾磨,加入0.1%表面活性剂TrionX-100煮沸叶片对制备模板有促进效果,得到了预期的PCR片断。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经济,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与特异性,便于自动化。

    2010年04期 v.20;No.119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喜旱莲子草MSAP分析技术反应体系的建立

    李卫国;陈文波;

    目的:建立一个适于研究喜旱莲子草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体系。方法:以喜旱莲子草为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并对影响MSAP分析的关键步骤包括基因组DNA酶切反应时间、模板DNA连接产物稀释倍数、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等进行了优化。结果:改良CTAB方法提取的DNA质量较好,酶切反应时间5h,酶切连接产物稀释10倍进行预扩增,预扩产物稀释1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所得PCR产物经6%聚丙烯酰胺电泳,条带清晰可辨,并能有效检测喜旱莲子草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程度和状态。结论:为研究喜旱莲子草表观遗传适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0年04期 v.20;No.119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甘蔗双低频酶cDNA-AFLP体系的优化

    郭静;林荣华;胡薇;陈由强;陈如凯;

    目的:建立一个适合于甘蔗(Saccharum officenarum)为研究材料的cDNA-AFLP反应的优化体系。方法:用Rever-tAidTM First Strandc DNA Synthesis Kit反转录获得第一链,用Rnase H、E.coliDNA聚合酶Ⅰ和E.coliDNA连接酶合成双链cDNA,用双低频酶EcoRⅠ和PstⅠ对dscDNA酶切,连接,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00ng的dscDNA双酶切5h,将16℃过夜连接的产物稀释1倍用作预扩增的模板,预扩增产物稀释50倍作为选择性扩增模板,6%聚丙烯酰胺凝胶检测及银染,扩增条带均匀分布,清晰可辨且主要分布在200~2000bp之间。结论:该体系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甘蔗cDNA-AFLP分析。

    2010年04期 v.20;No.11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离条件优化

    覃建兵;任燕萍;祝长青;

    目的:优化一种有效分离小麦LMW-GS的实验条件。方法:以面包小麦L88-6作为材料,采用SDS-PAGE技术,通过对麦谷蛋白提取液、分离胶浓度、分离时间、电泳缓冲液等条件进行实验比较。结果与结论:含0.3mol/LNaI和1.4%4-VP的麦谷蛋白提取液能有效提取LMW-GS成分,分离胶浓度为T=14%C=3%、分离时间为40h、Tris-硼酸或Tris-甘氨酸电极缓冲液的分离条件分离效果好、重复性好、简单易行,为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深入研究的第一个限速步骤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2010年04期 v.20;No.119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一株中度嗜盐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王宇;迟乃玉;孙子羽;李兵;张庆芳;

    目的:从盘锦红海滩泥样中分离中度嗜盐菌,对其进行鉴定及特性研究。方法:CZ培养基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16SrDNA序列比对分析进行鉴定,吸光光度法测定生长特性。结果:分离得到一株中度嗜盐菌CNY0802,该菌革兰氏阳性反应,菌体杆状,宽度0.7μm~0.9μm,长度2μm~3μm,产芽孢,接触酶、酯酶、明胶液化和硝酸盐还原反应阳性,氧化酶、淀粉酶、MR和VP反应均为阴性。生长的盐度范围0.5%~25%(NaCl,W/V),最适盐度5%;温度范围10℃~45℃,最适温度30℃;pH范围4.0~12.0,最适pH8.0~10.0;不同的阴阳离子对CNY0802生长影响显著。经16S r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与Halobacillus salinus亲缘关系最近。结论:该菌的分离鉴定对我国辽宁沿海地区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开发研究有一定意义。

    2010年04期 v.20;No.119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 一株产纤溶酶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鞠秀云;曹小迎;秦盛;蒋继宏;

    目的:从黄精根际土壤筛选产纤溶酶的放线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稀释法分离放线菌,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筛选能产生纤溶酶的菌株,根据16SrDNA序列、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对纤溶活性高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菌株XZNUM 00004代谢产物的纤溶酶活性为69U/ml,该酶加热到65℃仍能保留85%的活性。经形态学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和分子分类学分析鉴定,与胶样链霉菌(Streptomyces gelaticus)相似性为99%。结论:初步推断XZNUM 00004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2010年04期 v.20;No.11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沼气发酵菌株的分离与性质分析

    沙长青;谷军;原韬;张晓彦;

    目的:从沼气发酵菌群出发,尝试简便易行的分离纯化甲烷菌新方法。方法:利用Hungate滚管法和反复研究的包埋产气法,对甲烷菌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并对分离菌株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得到甲烷菌菌株,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分析、染色及荧光观察、产气量及产气成分测定。

    2010年04期 v.20;No.119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 正交设计优化彩色辣椒离体再生条件的研究

    尚宏芹;

    目的:优化彩色辣椒的离体再生条件。方法:以彩色辣椒无菌苗的幼叶、叶柄、茎段和茎尖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6-BA、NAA和IBA对芽分化的影响,并进行了生根培养。结果:幼叶的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于其它外植体,在最适诱导培养基MS+6-BA(2.0mg/L)+NAA(0.2mg·L-1)上,达96.7%;筛选出高效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6-BA(3.0mg·L-1)+NAA(0.5mg·L-1)+IBA(0.1mg·L-1),分化率达93.3%;适于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NAA(0.2mg·L-1),生根率达90%,根粗壮、较长,侧根多。结论:筛选出了彩色辣椒离体再生的适宜外植体和培养条件,为彩色辣椒离体快繁提供参考。

    2010年04期 v.20;No.119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开发与应用

  • 培养液NaCl浓度对杜氏盐藻3-磷酸甘油脱氢酶同工酶的影响

    吴春蝶;陈辉;毛穗芳;巫光宏;王玉琪;

    目的:探讨在不同NaCl浓度下,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3-磷酸甘油脱氢酶(Glycerol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PDH)同工酶的活性与其渗透调节相关性。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技术对在不同NaCl浓度生长的杜氏盐藻的GPDH进行同工酶电泳检测。结果:在0.5mol/LNaCl低盐的条件下,杜氏盐藻具有4种NAD+-GPDH同工酶,分别为GPDH1、GPDH2、GPDH3、GPDH4。当NaCl逐渐分别增高为2.0、3.0、4.0、5.0mol/L时,只有1种NAD+-GPDH同工酶即GPDH1。结论:GPDH1具有较高活性,这与高盐胁迫时细胞大量合成甘油进行渗透调节密切相关。

    2010年04期 v.20;No.119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NaCl胁迫对灰绿藜中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胡云云;杨洁;张富春;

    目的:研究NaCl胁迫对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各部位中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对灰绿藜进行控制条件下的NaCl胁迫实验,测定分析不同NaCl浓度下(0、100、200、300、400和500mmol/L)各部位中3种保护性酶活性及MDA含量变化。结果: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灰绿藜根茎叶中的保护酶活性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根、茎、叶中的MDA含量均迅速升高;随着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叶中酶活性的趋势较为平缓或者下降;而根和茎中的酶活性则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根中MDA的含量与胁迫初期相比,没有较明显的变化;而茎和叶中的MDA含量则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结论: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细胞膜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得到加强;而随着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胞膜的受损程度可得到一定缓解。

    2010年04期 v.20;No.119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产细菌纤维素Axy-I菌株的鉴定及产物分析

    施庆珊;冯静;冯劲;疏秀林;陈爱美;林小平;欧阳友生;陈仪本;

    目的:对1株产细菌纤维素的菌株Axy-I进行鉴定,并对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产物进行分析。方法:通过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Axy-I进行鉴定;比较静态培养和摇瓶动态培养7d后所产细菌纤维素的产率,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产物的超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菌株Axy-I的形态、菌落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葡糖酸醋酸杆菌属一致,16S rRNA序列长度为1436bp,与Gluconacetobacter sp.4L(Genbank登录号为:AY741144.1)的同源性达97%。静态培养细菌纤维素得率为4.72g/L,纤维直径82%分布在30-80nm之间,动态培养得率为8.12g/L,纤维直径90%分布在30~70nm之间。结论:菌株Axy-I属于葡糖酸醋酸杆菌属,动态培养所产的细菌纤维素纤维丝比静态更纤细,产率也更高。

    2010年04期 v.20;No.119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 一株耐热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学特性

    陈红漫;杨会颖;蔡金涛;阚国仕;任大明;

    从辽宁鞍山汤岗子温泉附近土样中分离得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真菌,通过形态观察和18S rRNA序列分析,该菌株为蒙昧的散囊菌纲(Uncultured Eurotiomycetes)。实验中对酶学性质进行了检验,测定得出该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最适温度为65℃,在温度高达75℃仍能保持70%的酶活力,它的最适pH值为6.5,pH在5~8的范围内酶活力保持稳定。实验表明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具有较高的pH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值得对该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010年04期 v.20;No.119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 商陆抗病毒蛋白重组子筛选及发酵条件初探

    周倩;高必达;王锡锋;

    目的:筛选体外高表达商陆抗病毒蛋白的毕赤酵母重组菌株,并摸索其适合的发酵条件。方法:通过电击转化将含有商陆抗病毒蛋白(pokeweed antiviral proteins,PAP)基因的分泌型表达载体PIC9K-P导入到毕赤酵母(Pachia pastoris)GS115菌株中。利用免疫印迹法筛选表达量较高的转化子。在摇瓶发酵水平对重组菌株产PAP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高表达PAP的重组菌株在发酵时间为96h,10g/L的甲醇浓度,培养基pH值为6.0~6.4时PAP的表达量较高。结论:免疫印迹法适合用于毕赤酵母高表达重组菌株的筛选,重组毕赤酵母的PAP表达量可高达30mg/L。

    2010年04期 v.20;No.119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重组酵母菌生物合成麻黄碱的特性及L-Phe对其合成的影响

    凌海秋;金湘;毛培宏;吕杰;武宝山;

    目的:探讨12株重组酵母菌生物合成麻黄碱的特性及L-Phe对麻黄碱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以葡萄糖为碳源、NaNO3为氮源对重组酵母菌进行培养,在相同条件下,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5mg/L的L-Phe,利用反向高压液相色谱(RP-HPLC)测定重组酵母菌培养液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结果:重组酵母菌培养液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8.85mg/L和4.11mg/L;L-Phe对各重组菌株生物合成麻黄碱的调控作用各不相同。结论:通过L-Phe对重组酵母菌生物合成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调控作用的探讨,将为研究重组菌株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

    2010年04期 v.20;No.11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响应面法优化耐有机溶剂脂肪酶营养条件

    李俊;王刚;吕熹;王海娟;陈光;

    目的:通过优化蜡状芽孢杆菌SWWL6产耐有机溶剂脂肪酶营养条件,产酶量有较大提高。方法与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产酶的最佳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酵母膏、NH4NO3、MgSO4·7H2O和NaCl。部分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初始培养基中酵母膏、NH4NO3的质量浓度对产酶的影响显著。通过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以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最优培养基。结论:优化的培养基为酵母膏0.64%、NH4NO30.384%、可溶性淀粉1%、MgSO4·7H2O0.1%、NaCl0.25%、甲苯20%。优化后脂肪酶相对酶活为348.44%,比优化前提高了3.48倍。

    2010年04期 v.20;No.119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 响应面法优化重组工程菌的发酵工艺条件

    魏娜;罗敏;曾一梅;周稳;熊平;汪浩勇;

    目的:对基因改造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提高重组菌发酵乙醇产量。方法:使用分子克隆实验操作技术构建重组运动发酵单胞菌,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影响重组菌高产乙醇的三个重要因素。结果:成功构建含有YfdZ、MetB基因和Hsp基因的重组菌Zymomonas mobilis HYM,发酵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温度28℃,葡萄糖浓度24%(W/V),pH7.4。在此优化条件下,Zymomonas mobilis HYM的乙醇产量可高达105.0735g/l,比原始菌株乙醇产量提高16.4%。结论:用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重组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发酵工艺条件,显著提高乙醇产量。

    2010年04期 v.20;No.119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 竹黄菌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项小燕;

    目的:筛选并优化竹黄菌液体发酵培养基。方法:采用单因子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法,从生物量和竹红菌素两方面筛选碳源、氮源和pH,探讨该菌生长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最佳发酵碳源是葡萄糖,最佳发酵氮源是硝酸钠。竹红菌素生长的最佳配方为2%葡萄糖,0.2%硝酸钠,pH7.5;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组合为2%葡萄糖,0.3%硝酸钠,pH7.5。

    2010年04期 v.20;No.119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海水反硝化细菌富集培养及性能研究

    赵昕;夏文香;陈丽丽;肖行川;宋志文;

    目的:建立一种海水反硝化细菌的富集培养方法,为海水反硝化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处理硝酸盐氮做基础工作。方法:选取污水处理厂缺氧池活性污泥,利用人工海水富集培养反硝化细菌。结果:经过25d,可以培养出反硝化速率为4.83mg/(gMLSS·h)、反硝化强度为110mg/(L·h)的海水反硝化细菌培养物。结论:该培养物可利用柠檬酸钠、葡萄糖、甲醇、乙醇、可溶性淀粉作为唯一碳源进行反硝化,其中以柠檬酸钠和乙醇作碳源时硝酸盐氮去除效果最佳,经过12h,去除率即可达到100%。pH在7~8范围内时,改变pH对去除率的影响不大,但当pH<6时,去除率明显下降。温度在35℃时,去除效果最好,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去除率也降低。

    2010年04期 v.20;No.119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一株木霉菌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测定及成分分析

    陈利军;胡孔峰;史洪中;

    目的:测定木霉菌XYT-12菌株的挥发性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并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方法:抑菌活性测定采用对扣法,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结果:木霉菌XYT-12的挥发性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以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达到61.78%;木霉菌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6-戊基-2H-吡喃-2-酮(6PP),在菌丝和PDB培养液挥发物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90.346%和88.729%。

    2010年04期 v.20;No.119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地衣对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生物指示的研究

    帕孜来提·拜合提;阿孜古力·玉苏甫;居玛古丽;艾尼瓦尔·吐米尔;

    目的:选用对环境污染较敏感的3种地衣监测乌鲁木齐市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程度及其对地衣体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地衣体内硫含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3种不同地衣体内硫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与地衣移植时间的长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黑蜈蚣衣的硫含量最高为10.68μg/g,其次是中国树花和亚花松萝7.41μg/g和7.05μg/g。移植1个月后黑蜈蚣衣、中国树花和亚花松萝体内的硫含量分别增加10.58%(11.81μg/g)、29.15%(9.57μg/g)、36.31%(9.61μg/g)。移植4个月后增加率分别为22.85%(13.12μg/g)、53.71%(11.39μg/g)、64.11%(11.57μg/g)。对照组中亚花松萝体内的叶绿素含量为1.326mg,移植1个月和4个月后地衣体内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了22.44%(1.083mg)和37.41%(0.965mg)。结论:地衣体内硫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可用于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2010年04期 v.20;No.119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生物有机肥烘干温度与有效活菌数关系研究

    隋文志;刘文志;赵晓锋;田艳洪;王北兰;李鹏;

    目的:研究生物有机肥生产中烘干温度对有效活菌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和生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烘干温度为70℃、80℃和90℃,烘干时间为15min、20min、25min和30min,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样品中的有效活菌数。结果:随着烘干温度的提高和烘干时间的延长,有效活菌数存活率降低,烘干温度为70℃~80℃,烘干时间在25min以内,有效活菌数存活率高。结论:生物有机肥烘干温度在80℃以下,烘干时间在25min以内,对有效活菌数存活率影响小,含水量能达到标准要求。

    2010年04期 v.20;No.119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烤烟不同部位叶片中主要含氮化合物的变化

    颜培强;焦玉生;张志鹏;冯春才;李大壮;陈连昌;赵光伟;

    目的:分析烤烟下、中、上3个部位调制后叶片中烟碱、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等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个部位烟叶分别采收烘烤5次,分级后取样测定。结果: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叶片中的烟碱含量表现出随之增加的变化规律,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型的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表现为随之降低的变化规律。3个烟叶部位之间烟碱、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结论:烟叶中烟碱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72),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蛋白质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2)。

    2010年04期 v.20;No.119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专题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