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


论著

  • 海南黄牛HSF1 cDNA全长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成鹰;李治深;杜丽;王凤阳;刘涛;申明霞;张莉娜;张巍;吴科榜;林杰材;满初日嘎;米华存;祁超;

    目的:根据人、小鼠HSF1cDNA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海南黄牛HSF1cDNA,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利用RT-PCR、半巢式PCR以及3'-RACE技术分段扩增得到了海南黄牛HSF1cDNA序列,测序正确后进行拼接。用DNAMAN 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海南黄牛HSF1 cDNA与赫里福德牛、人、小鼠同源性和海南黄牛HSF1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等电点、亲/疏水区等蛋白质性质,并根据各种动物HSF1蛋白绘制进化树。结果:(1)海南黄牛的HSF1 cDNA序列全长为1 993bp,包括150bp的5'非翻译区,1 578bp的开放阅读框以及264bp(不含poly(A)尾)的3'非翻译区,编码52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6.42 kD,等电点(pI)为 4.79。(2)海南黄牛的HSF1 cDNA与赫里福德牛、小鼠和人HSF1 cDNA的同源性分别为98.99 %、81.78 %、87.82 %,相应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86 %、83.84 %、89.06 %,其中N-末端和C-末端高度保守,而中间区域存在缺失或替换。(3)根据氨基酸序列构建不同动物HSF1蛋白的进化树,与采用经典遗传分类法构建的进化树基本一致。结论:首次克隆了海南黄牛 HSF1 cDNA全长,分析表明:海南黄牛HSF1蛋白是亲水性蛋白,在8种动物中,其同源性大于73 %,高度保守。海南黄牛与赫里福德牛HSF1蛋白同源性高达98.86 %,在三聚体化区域、转录调节域和激活域存在6个位点的单氨基酸突变,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揭示海南黄牛抗热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8年05期 No.10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启动子探针载体的构建

    杨宇;黄芝英;刁梦雪;邱冠周;

    目的:为了研究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启动子结构与功能。方法:以pSV-β-galactosidase质粒为骨架,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引入一个新的BstBⅠ单酶切位点,构建能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正常复制的启动子探针载体。利用PCR的方法将A.ferrooxidans菌cycA2基因上游5'段上游DNA片段克隆到探针载体β-半乳糖苷酶基因上游以替代其原有启动子(gpt启动子),并将重组的质粒转化E.coliDH5α菌株。通过检测宿主细胞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来鉴定启动子片段,并分析了启动子探针质粒载体的功能及启动子的强度。结果:pSV-β-galactosidase质粒被正确突变,成功构建了启动子探针载体pSVB。来源于A. ferrooxidans菌的启动子片段可驱动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E.coli细胞中表达,转化子酶活性约为gpt 启动子驱动下活性的70 %。结论:启动子探针载体(pSVB)可用于A. ferrooxidans菌或者其它原核生物启动子的分离及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A. ferrooxidans菌cycA2基因上游5'段上游DNA片段具有显著启动子活性。

    2008年05期 No.108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HCV截短型E2蛋白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表达及自激活作用检测

    吕欣;尹文;雷迎峰;杨敬;康健;姚敏;

    目的:获得不包含C末端跨膜区的HCV包膜糖蛋白E2蛋白(E2 661)编码基因,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并检测对报告基因的激活作用。方法:PCR扩增HCV E2661 cDNA片段,先克隆入pMD-18T载体中,经测序正确后,再亚克隆入诱饵载体 pGBKT7,将重组质粒pGBKT7-E2661用醋酸锂法转化入酵母菌AH109,检测目的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对报告基因有无激活作用。结果:成功构建含有HCVE2661基因片段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目的片段可在酵母细胞AH109中正确表达,对酵母菌无毒性且对报告基因无自主激活作用。结论:可利用所构建的pGBKT7-E2661作为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诱饵",进行相互作用分子的筛选研究。

    2008年05期 No.108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siRNA干扰HSV-1 UL30 DNA聚合酶基因的研究

    张春龙;何秋璟;仁哲;朱钦昌;张美英;刘秋英;张佩琢;王一飞;

    目的:筛选高效沉默HSV-1UL30基因的siRNA,研究siRNA沉默UL30基因后对HSV-1繁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12对靶向UL30基因的siRNA,与pEGFP-N1-Fi融合表达质粒共转染VERO细胞,流式细胞术筛选高效抑制Fi-EGFP融合蛋白的s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RNA对感染细胞内UL30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CPE法和空斑减数实验评价siRNA对HSV-1繁殖的抑制效果。结果:共转染实验筛选出高效抑制Fi-EGFP融合蛋白的siRNA4、siRNA10及siRNA8,这3对siRNA均能显著降低感染细胞内UL30mRNA的表达水平及病变细胞释放到培养上清的子代病毒滴度,siRNA4和siRNA10在感染后36h对HSV-1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病斑分别比对照组减少61.17%、51.46%(P<0.05),siRNA4、siRNA10及siRNA8组最终形成的空斑直径分别比对照组减小29.94%、23.49%、21.69%(P<0.01)。结论:筛选到高效抑制UL30的3对siRNAs,siRNA4及siRNA10在病斑形成早期对HSV-1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说明siRNA4、siRNA10及siRNA8均能延缓病斑的扩大和病斑数目的增长,对病毒的繁殖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2008年05期 No.108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 转AhNCED1基因拟南芥的形态特征和抗旱性研究

    黎瑞敏;郭栋梁;万小荣;李玲;

    目的:探讨外源基因花生NCED1(AhNCED1)对拟南芥的形态特征和抗旱能力的影响。方法:观察转AhNCED1拟南芥的表型特征以及在干旱条件下的变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植株叶上表面细胞和气孔大小。结果:与野生型相比,AhNCED1转基因植株矮壮,株型紧凑,分蘖和分枝数减少,幼苗根发育好。在干旱条件下转基因型植株叶大色绿,气孔开度减小,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结论:转基因型植株在干旱条件下的表型特征与抗旱能力表明转基因拟南芥抗旱能力高于野生型。

    2008年05期 No.108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 RAPD标记研究新疆胡杨五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英文)

    生光;阿不都外力·阿不都热依木;马相汝;艾尔肯·热合曼;

    目标:对新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天然胡杨5个地理种群进行研究,科学评价地理隔离和遗传多样性的关系。方法:CTAB法提取DNA,RAPD分子标记分析5个天然胡杨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总共扩增出133个条带,其中84.96%为多态性,5个地理种群的种间遗传多样性0.0601~0.3081,Shannon’s指数0.2087~0.3332之间,Gst数据表明60.5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结论: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的胡杨种群相比准噶尔盆地种群有更近的遗传关系,胡杨通过两个途径传入新疆,造成遗传分化的因素主要与胡杨在新疆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发展历史及生态适应有关。

    2008年05期 No.108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黑木耳核糖体失活蛋白的质谱分析

    沙长青;邓中枢;于德水;奚新伟;陈静宇;杨志兴;张晓彦;

    目的:对悬浮培养黑木耳菌丝体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核糖体失活蛋白进行质谱分析,测定其肽的指纹图谱。为用5′-RACE与3′-RACE方法,克隆和表达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基因,设计5′和3′末端的PCR引物。方法:使用HPLC和MALDI-TOF-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方法。结果:测定出肽的指纹图谱及三个随机肽段的氨基酸序列。结论:可根据所测肽段氨基酸序列设计5’-和3’-RACE的引物。

    2008年05期 No.108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北冬虫夏草菌丝体片段诱变育种

    卢翠文;

    目的:通过诱变育种提高北冬虫夏草菌种虫草多糖的含量。方法:对北冬虫夏草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制备菌种,以此作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线、微波及其二者结合分别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并以其多糖含量为试验指标,探究北冬虫夏草菌丝体片段的诱变育种。结果:通过复合诱变(紫外40s、微波5s,生长正常)的菌株,经测定其多糖含量比对照菌株高17%。结论:通过对北冬虫夏草菌丝体片段进行诱变,找到多糖含量显著提高的菌株是可行的。

    2008年05期 No.108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携带hIFN-γ的增殖型腺病毒治疗胃癌的体外实验研究

    陈琳;姜梨华;李林芳;吴红平;钱炎珍;薛旭潮;

    目的:研究增殖型腺病毒CNHK300-hIFN-γ在胃癌细胞中的增殖、杀伤能力与表达hIFN-γ蛋白的能力。方法:病毒增殖实验比较CNHK300-hIFN-γ与CNHK300在胃癌细胞SGC-7901与成纤维细胞BJ中的增殖能力;ELISA法比较CNHK300-hIFN-γ和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hIFN-γ在细胞中hIFN-γ蛋白的表达量;细胞活力MTT检测法与CPE实验观察CNHK300-hIFN-γ对胃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增殖实验结果表明CNHK300-hIFN-γ能选择性地在端粒酶阳性的胃癌细胞中大量增殖;ELISA实验结果表明CNHK300-hIFN-γ在胃癌细胞中hIFN-γ的表达量可至117.26±15.92ng/ml;MTT与CPE实验表明CNHK300-hIFN-γ对胃癌细胞有显著的杀伤性,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杀伤。结论:增殖型腺病毒CNHK300-hIFN-γ感染胃癌细胞后增殖活跃并能大量表达目的基因hIFN-γ,对胃癌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但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杀伤,为胃癌的病毒基因治疗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8年05期 No.108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新疆胀果甘草内生菌的分离及产甘草酸菌株的筛选

    李文军;郑素慧;毛培宏;金湘;常玮;房世杰;娄恺;

    目的:从甘草植株中分离其内生菌,并从中筛选出1株可以产甘草酸的菌株。方法:用PDA和LB等培养基,通过组织分离法和研磨分离法从甘草的根、茎、叶中分离甘草内生菌,将分离的内生菌发酵培养,其发酵液经薄层层析初筛及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及定量检测来获得产甘草酸的内生菌。结果:分离到237株甘草内生菌,其中129株为细菌,经鉴定属于13个属;108株为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确定属于6个属。获得1株产甘草酸的内生菌,产量可达0.22mg/L。结论:甘草内生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生理活性代谢产物。

    2008年05期 No.108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技术与方法

  • 一种简单有效的去除植物DNA中多糖等杂质的方法

    郭大龙;吴正景;

    目的:寻找一种经济、快速、简便的去除多糖等杂质并获得高质量DNA的、适于不同植物而又便于一般实验室操作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方法:使用1mol/LNaCl溶液溶解常规方法提取的DNA,离心后弃沉淀,从而使多糖等杂质去除。结果:提取DNA纯化之后经电泳检测以及OD260nm和OD280nm比值的测定,限制性内切酶反应,PCR扩增的结果表明,基因组DNA条带清晰,亮度均一,DNA片段大小一致,无降解弥散,用改进方法提取的DNA,无论在纯度上还是在完整性上都比用常规方法要好。结论:该方法能较好的去除DNA中色素、多糖等干扰物质。

    2008年05期 No.108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块根芍药产红色素内生菌XJU-PA-6的分离鉴定

    阿依努尔·阿不都热合曼;于蘋蘋;布热比亚·艾山;米克热木·牙生;吾甫尔·米吉提;

    目的:从块根芍药中分离出一株产红色素的内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XJU-PA-6的16S rD-NA,并与GeneBank中已鉴定菌的16S rDNA序列对比,用N-J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用Bootstraping法对其评估。同时结合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检测、G+C mol %含量对XJU-PA-6进行鉴定。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XJU-PA-6产生的红色素进行分析。结果:XJU-PA-6的16S rDNA序列与EF195349 Serratia sp.同源性为99 %,G+C mol %含量为57.8mo1 %。红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3.8nm。结论:将菌株XJU-PA-6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XJU-PA-6产生的红色素初步推测为灵菌红素。

    2008年05期 No.108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一株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鉴定

    胡爽;王炜;詹发强;杨红兰;山其木格;

    目的:从青贮饲料中分离筛选产纤维素酶的细菌。方法:用刚果红染色法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法对分离所得的细菌进行筛选。结果:筛选到1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编号为ws-6。对该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测定,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结论:该菌最适生长pH5.0~7.0,最适生长温度35℃,产CMC酶活力达2.55U/mL。

    2008年05期 No.108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超声波法提取短毛柽柳中总黄酮

    李佳;李国庆;苏力坦·阿巴白克力;

    目的:测定短毛柽柳中的总黄酮含量并确定其提取条件。方法:在提取过程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料液比、超声时间、乙醇浓度及超声温度等主要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法进行实验,优化短毛柽柳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短毛柽柳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15,超声处理时间为40min,乙醇浓度为45%,超声温度50℃。根据实验测得的短毛柽柳总黄酮平均得率为33.675mg/g,含量为22.75%。结论:实验结果可靠、方法简便、省时且无污染,是提取短毛柽柳中黄酮化合物的有效途径。

    2008年05期 No.108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木质层孔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

    崔艳红;张海棠;王艳荣;韩庆功;熊严严;

    目的:提高木质层孔菌原生质体的产量和再生率,为进一步诱变育种提高菌株产木质纤维素酶活力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筛选合适的酶浓度、菌丝的菌龄、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与pH值。结果:在酶解液浓度为2.0%纤维素酶+2.0%蜗牛酶、菌龄60h、酶解温度32℃、酶解时间3h,以0.8mol/L的NaCl溶液为渗透压稳定剂,pH值为5.0时,原生质体形成量达4.13×105个/mL,再生率可达6.95%。有效地提高了木质层孔菌原生质体的产量和再生率。

    2008年05期 No.108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 三种芦荟汁的抑菌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古丽斯玛依·艾拜都拉;孜来古丽·米吉提;米合热阿衣·阿不都加帕;索菲娅;

    目的:探索美国库拉索芦荟、日本木立芦荟和中华芦荟汁液的抑菌作用。方法:测定三种芦荟叶片提取物对一系列供试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对比121℃热处理30min前后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结果:三种芦荟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均为0.4%;对供试菌真菌的黑曲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为0.2%。热处理后抑菌效应没有明显的下降。结论:芦荟叶提取物的抑菌作用随浓度的增加和抑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热处理不会影响其抑菌效果。

    2008年05期 No.108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云芝胞内胃蛋白酶抑制剂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马亚敏;田亚平;

    目的:采用超声波法提取云芝胞内胃蛋白酶抑制剂。方法:以单位体积破碎清液对胃蛋白酶的抑制单位为响应值,对超声波破细胞的影响条件如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处理量、超声温度等进行研究。结果:云芝胞内胃蛋白酶抑制剂提取的最佳超声波破碎条件为:超声时间10min、超声功率300W、处理量40mL、超声温度20℃。结论:超声波法结合反复冻融可有效提取云芝胞内胃蛋白酶抑制剂。

    2008年05期 No.10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刺参养殖池沉积物理化、生物指标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伏传永;姜国良;吴志强;

    目的:通过测定刺参养殖池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生物指标含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对刺参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养殖环境沉积物检测规范。结果:沉积物中总氮含量范围291~360μg·g-1,平均含量为300μg·g-1,均未超过生态毒性值(550μg·g-1);总磷含量较高,达到408~631μg·g-1,平均含量为543μg·g-1,有3个养殖池总磷含量超标;硫化物含量范围174~456μg·g-1,平均含量298μg·g-1;有机质含量达到2.10%~4.60%;底栖硅藻含量为5.50~44.5×106cells·m-2,平均含量18.6×106cells·m-2;总异养菌含量平均范围在1.33×106~100×106cfu·g-1;其中总氮含量与含水率、有机质的相关性达到0.946、0.956,硫化物含量与底栖硅藻相关性为0.827,总磷含量与其它物质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总氮含量与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硫化物含量分别与底气硅藻含量和总异养菌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本底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刺参生长受环境影响明显,如果底栖硅藻含量丰富,其他营养盐含量较低,则刺参生长良好。

    2008年05期 No.10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开发与应用

  • G145R rHBsAg抗原衰减对抗体亲和层析的影响

    李时君;张春燕;李佩珊;陈妍;孙文;李方和;

    目的:探讨G145R rHBsAg抗原衰减对抗体亲和纯化的影响与意义。方法:采用抗野生重组HBs G6-McAb制备层析载体,对含rG145R HBsAg的2A8细胞上清做亲和层析。以SDS-PAGE、Western Blot及ELISA等对产物纯度、含量及回收率进行评价,并与同法纯化之野生HBsAg进行比较。结果:梯度洗脱层析显示G145R rHBsAg、自然表达野生HBsAg及其r-wHBsAg三者纯化产物的纯度分别为90.3%、95.2%及93.1%;回收率为43.3%、72.0%及66.4%,其亲和洗脱峰型前者较后两者略宽,主峰前部出现明显顿挫;pH线性梯度洗脱显示,G145R rHBsAg洗脱曲线主峰较前梯度洗脱进一步增宽,顿挫更为明显,并在主峰前出现一低平的蛋白峰。ELISA检测显示HBsAg活性贯穿主峰始终,SDS-PAGE与Weistern blot显示两法洗脱产物纯度(92.5%与89.3%)大致相似,分子大小与野生HBsAg相同。结论:洗脱峰加宽与顿挫作为G145RrHBsAg抗原性渐进性衰减的特征性表现,在同类生物材料实验性制备与产品考评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2008年05期 No.108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热休克蛋白增加大肠杆菌抗逆性和乙醇产量的研究

    李伟丽;李海燕;李良;曾一梅;汪浩勇;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对增加大肠杆菌抗逆性和乙醇产量的影响。方法: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用大肠杆菌的Lac启动子、运动发酵单胞菌的丙酮酸脱羧酶基因(pdc)和乙醇脱氢酶基因(adhB),构建可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Lac-AP操纵子。Lac-AP操纵子导入大肠杆菌,可使大肠杆菌发酵糖生产乙醇。再用来自超嗜热菌强烈火球菌(Pyrococcus furiosus)的小分子热休克蛋基因(sHsp),构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Lac-APH操纵子。结果:成功地构建了耐高温产生乙醇的大肠杆菌LAPH和LAP,它们发酵后乙醇的产量分别为11.5g/L、7.9g/L,而对照菌LH的产量只有为0.5g/L。与对照菌LH相比,LAPH和LAP的产量分别提高了23倍和15.8倍。结果证明:与对照LAP相比,热休克蛋白使菌种LAPH的45℃温度耐受性提高15.75倍、50℃温度耐受性提高40.7倍,乙醇的产量增高高达4.74倍。结论:研究表明,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可使细菌在致死温度下的存活率显著提高,耐受温度明显增强,乙醇产量显著提高。

    2008年05期 No.108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 产朊假丝酵母利用不同有机酸作碳源的研究

    高卫卫;杜金华;韩伟;

    分别通过不同有机酸为惟一碳源,研究了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能够利用的有机酸的种类,旨在为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部分依据。分别通过对培养时间和菌体在不同有机酸合成培养基中OD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培养时间和柠檬酸、乳酸、琥珀酸、L-苹果酸培养基的OD值极显著相关(P<0.01);培养时间和乙酸、酒石酸、富马酸和草酸培养基的OD值无相关性。通过对比菌体培养前后有机酸合成培养基pH值的变化发现乙酸、酒石酸、富马酸和草酸合成培养基的pH值没有明显变化,而苹果酸、乳酸、琥珀酸和柠檬酸为碳源的合成培养基的pH值均明显增大。从而说明产朊假丝酵母能利用L-苹果酸、乳酸、琥珀酸、柠檬酸为碳源,而不能利用乙酸、酒石酸、草酸、富马酸为碳源。

    2008年05期 No.10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变温培养对羊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孔祥军;梁正伟;马红媛;刘淼;

    目的:通过变温处理研究羊草种子休眠与愈伤组织诱导的关系。方法:以成熟羊草种子作为外植体,MS+2.0mg/L2,4-D为诱导培养基,分别采用26℃恒温和16℃/26℃变温(各12h)的方式培养,3w后统计诱导率。结果:恒温和变温培养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细胞,变温培养羊草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48.25%,较之恒温培养高出约1倍。结论:变温培养有助于羊草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2008年05期 No.108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花生胚小叶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研究

    李小东;刘风珍;万勇善;

    目的:研究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种类、浓度和基因型差异对花生胚小叶离体培养再生效率的影响。方法:以花生胚小叶为外值体,比较各处理间的芽丛诱导率、芽丛出苗率和植株再生率,确定每个品种对应的适宜培养基。结果:小花生品种丰花2号的适宜芽丛诱导培养基为MSB+3.0mg/LBA+0.7mg/LNAA,芽丛诱导率为81.49%,再生率为94.39%;适宜芽丛成苗培养基为MSB+2.5mg/LBA,芽丛出苗率为172.00%,再生率为122.10%。大花生品种丰花3号的适宜芽丛诱导培养基为MSB+4.5mg/LBA+0.2mg/LNAA,芽丛诱导率为72.33%,再生率为10.70%;适宜芽丛成苗培养基为MSB+5.0mg/LKIN,芽丛出苗率为33.33%,再生率为4.03%。结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成苗芽丛百分率、芽丛出苗率和植株再生率差异显著。

    2008年05期 No.108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红枣总黄酮提取工艺

    许海燕;杨洁;申彤;倪素萍;高峰林;

    目的: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标准品测定红枣中的总黄酮含量。方法:在提取过程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乙醇浓度、溶媒量、提取时间三个主要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法进行实验,优化红枣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以总黄酮含量作为考察指标,影响红枣总黄酮提取的主次因素为:乙醇浓度>溶媒量>提取时间,红枣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50%乙醇、35倍量、提取时间100min。

    2008年05期 No.108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固定化耶罗维亚酵母发酵生产γ-癸内酯

    林芳;张伟国;

    目的:在发酵生产γ-癸内酯的过程中,研究固定化耶罗维亚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 AS2.1405),降低产物对细胞的毒性,提高γ-癸内酯的产量。方法:利用聚乙烯醇和卡拉胶固定化耶罗维亚酵母,制备出机械强度高、传质效果好的凝胶颗粒发酵生产γ-癸内酯。以小球强度和γ-癸内酯产量为主要指标,确定发酵生产γ-癸内酯的最佳条件。结果:在聚乙烯醇80g/L,卡拉胶5g/L,菌体添加量0.1g/mL,固定化时间24h,γ-癸内酯产量可达482mg/L。结论:酵母经固定化后,γ-癸内酯产量比之前提高了40%。

    2008年05期 No.108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果胶酶高产菌株EIM-4的鉴定及其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柯崇榕;田宝玉;杨欣伟;林伟铃;黄薇;黄建忠;

    目的:通过了解高产果胶酶菌株EIM-4的背景信息及优化其最适的产酶条件,为下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基于18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果胶酶高产菌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设计获得最适产酶条件。结果:通过对18S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菌株EIM-4被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通过单因素和均匀设计试验确定最佳产酶培养基为(g/L):橘皮粉32.9,黄豆粉10.7,(NH4)SO42.1,CaCO31.0,pH自然。结论:Aspergillus niger EIM-4的液体发酵产果胶酶的活力可达15159.82U/mL。

    2008年05期 No.108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 降解豆粕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工艺研究

    陈济琛;陈名洪;林新坚;

    以脱脂豆粕粉为原料,接入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发酵,通过菌株所产蛋白酶作用于豆粕粉中的大豆蛋白将其水解为大豆多肽。以蛋白酶活力及水解度为指标逐步筛选降解豆粕的菌株,获得菌株CHD16;以水解度作为指标,对菌株CHD16发酵降解豆粕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液体发酵探讨菌株CHD16适宜的培养基组成、接种时间、接种量与发酵时间。结果表明:在豆粕含量11%,蔗糖含量2%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接种3%的菌龄为21h的液体种子,于温度40℃、转速120r/min条件下发酵48h,豆粕蛋白的水解度可达58%,比条件优化前的水解度提高了88%。

    2008年05期 No.108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D-核糖发酵条件研究

    任鹏飞;彭其安;杨天勇;徐灿;

    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ptn15-1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对发酵液的pH、发酵温度、摇床转速、接种量、装液量等进行单因素实验。确定发酵最适发酵条件为:pH7.0,发酵温度37℃;摇床转速180r/min,接种量10%,300mL三角瓶装30mL发酵液,发酵时间为68h。在此条件下,该菌的D-核糖产量从31.7g/L提高到43.1g/L,提高了35.9%。

    2008年05期 No.108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葡萄糖酸钙对L-组氨酸发酵的影响及条件优化

    赵建云;张伟国;

    目的:提高L-组氨酸的产量并且得出最佳发酵条件。方法:在L-组氨酸的摇瓶发酵实验中,加入20g/L的葡萄糖酸钙,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L-组氨酸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产酸量由3.00g/L提高到7.50g/L。条件优化后L-组氨酸的产量提高到9.30g/L。结论:发酵培养基中20g/L的葡萄糖酸钙的加入能够诱导葡萄糖酸激酶生成,大幅度提高其比活,增大磷酸戊糖(HMP)途径的通量。有利于L-组氨酸的合成、菌体的生长。

    2008年05期 No.108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研究

    谢燕;姚俊芹;刘志辉;马辉英;何秉宇;胡芬;周少奇;

    目的:对UASB-生物膜反应器进行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启动研究。方法:以自配含氨氮和亚硝氮的废水为进水,以氧化沟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回流污泥为接种污泥。结果:反应器内部菌群进行了竞争,在运行至第66d时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0.4%、58.7%,同时有硝酸盐氮生成,表明厌氧氨氧化反应已经成为反应器内的主导反应。结论: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实现了快速启动。

    2008年05期 No.108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沼渣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谷军;沙长青;张晓彦;

    通过在种植茄子0~100d内,不施有机肥(CK)与加入沼渣的对比试验中,研究土壤中有机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施用沼渣的土壤总有机质呈上升趋势,比对照提高61.7%。不施有机肥的土壤(CK)活性有机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当茄子生长到100d时,土壤活性有机质比初始降低了8.8%。施用沼渣的土壤中脲酶、转化酶和脱氢酶活性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脲酶、转化酶和脱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相关。用沼渣作有机肥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

    2008年05期 No.108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专题综述

  • 几种植物转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

    林春晶;韦正乙;蔡勤安;侯敬尧;邢少辰;

    表达载体的构建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目的基因的表达效果。作者在收集整理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比较分析了5种不同载体构建方法的特点,给出了不同载体构建方法的适用性建议,期望能对植物基因工程中的载体构建工作提供有益帮助。在构建多片段连接的小载体的时候推荐用一步克隆法,在构建多片段连接的复杂的大载体时采用相应的复杂载体构建技术,在已获得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株时采用三段T-DNA构建方法构建载体。在做基因功能验证时采用的Gateway技术,非常简单的载体构建可以采用传统的酶切连接的构建方式。现在的主流构建载体方式是利用结合其他手段的Gateway技术,未来载体的发展趋势将是无酶连接。

    2008年05期 No.108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微卫星标记在绵、山羊亲缘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常新建;岳文斌;任有蛇;赵俊星;

    为了进一步了解微卫星标记在绵、山羊亲缘关系分析中的应用,该文简要介绍了微卫星标记的原理和特点,详述了近年来微卫星标记技术在绵羊、山羊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当前研究的建议。

    2008年05期 No.108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抗菌肽结构与功能关系及分子改造研究进展

    张兰廷;刘忠渊;张富春;

    抗菌肽是生物体产生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小分子,具有广谱、特异性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研究表明抗菌肽的正电荷含量、疏水性和肽链结构对抗菌肽的活性至关重要的。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对抗菌肽进行分子设计和改造,以期更加有效地提高抗菌肽的抗菌活性,获得到更加高效、低毒的抗菌肽产品。该文主要通过抗菌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介绍抗菌肽分子设计的研究进展。

    2008年05期 No.108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耐有机溶剂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彭仁;魏东芝;

    脂肪酶是一种重要的酶,在有机介质中脂肪酶能催化某些特定的化学反应。获得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耐有机溶剂脂肪酶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概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耐有机溶剂脂肪酶,介绍了耐有机溶剂脂肪酶的特性和应用,并对耐有机溶剂脂肪酶的筛选途径和分子改造方法进行了分析。今后有机溶剂耐受性脂肪酶的研究将集中在酶的利用、微生物筛选、脂肪酶表征和基因克隆、酶的分子改造等方面。

    2008年05期 No.108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微生物降解联苯的研究进展

    杨静;戴美学;

    联苯是一种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分解。目前研究的降解方法中,微生物降解最有潜力。微生物法处理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且操作简单,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循环。该文对国内外开展的微生物降解联苯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对联苯降解的菌群、代谢途径及其关键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了微生物降解联苯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修复效率低,高效菌株的筛选、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多种修复技术的结合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2008年05期 No.108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