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


  • Gassericin T基因的合成及其组成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刘丽凡;王好;赵瑞丽;韩文瑜;

    目的:构建Gassericin T基因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组成型表达载体。方法:根据乳酸菌素Gassericin T的基因序列,把Gassericin T的结构基因gatA编码的氨基酸的密码子转换成P.pastoris偏爱的形式,设计了6条59nt的寡聚核苷酸引物,通过3次连续PCR反应,获得了250bp左右的gat A片段(简称gat基因)。应用PCR方法从P.pastoris染色体中扩增了GAP启动子,大小为500bp左右,以其取代诱导型表达载体pPIC9K上的pAOX1,构建了组成型表达载体pGAP9K。将合成的gat基因克隆到pGAP9K质粒的多克隆位点中。结果:获得的gat及gap基因与预期结果一致,序列无碱基突变,构建的表达载体pGAP9K-gat经PCR、酶切鉴定完全正确。结论:成功构建了Gassericin T基因P.pastoris组成型表达载体,为下一步高效表达Gassericin T蛋白,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及应用价值打下基础。

    2006年06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重组人ZP3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叶志华;梁建庆;

    目的: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重组人ZP3蛋白。方法:以全长人ZP3 cDNA片段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编码人ZP3蛋白不同肽段的cDNA片段,然后将这些cDNA片段分别插入到表达载体pET-19b的NcoⅠ-BamHⅠ或NdeⅠ-BamHⅠ位点内,共构建成6种人ZP3蛋白非融合表达质粒(pEZP3-1~pEZP3-6)和3种人ZP3蛋白融合表达质粒(pEZP3-7~pEZP3-9)。将这9种表达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2(DE3)感受态细胞并选择出Apr转化子,将Apr转化子接种到NZCYM培养基中(含AP 100μg/mL),在35~37℃振荡培养到对数生长期,加入IPTG至1.0~1.5mmol/L浓度诱导培养3h,离心收集细胞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和Western Blot杂交分析。结果:这9种人ZP3蛋白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Rosetta2(DE3)中得到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占总细胞蛋白的10~25%,表达产物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人ZP3蛋白原核表达系统,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人ZP3蛋白打下了基础。

    2006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表达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原

    杨青;刘建茹;张晓丹;张志强;冯立;张丽华;张玉奎;

    目的: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表达proHUK,系统优化表达条件。方法:用改进的方法对昆虫细胞进行了无血清悬浮适应培养,用ELISA、SDS-PAGE方法对各种条件下proHUK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Sf-9、Hi-5细胞在血清减量速度为5%、1%,接种密度分别为2×106cells/mL1、×106cells/mL时能很快适应无血清悬浮培养。在病毒感染复度MOI为10,细胞接种密度为1×106cells/mL条件下培养96h后,proHUK的表达量最高可达30mg/L。结论:改进的方法使昆虫细胞能更快适应无血清悬浮生长条件,获得了高表达proHUK的方法,为其大规模制备奠定了基础。

    2006年06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凋亡素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及活性分析

    张英波;王春艳;郝军元;张玉静;

    目的:构建PET-28a-SPA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现其高效可溶性表达,测定对肿瘤细胞的凋亡效果。方法:本实验在获得凋亡蛋白融合基因的基础上,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PA,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表达受体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并采用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结果:表达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凋亡蛋白融合基因获得高效表达,软件分析表明表达蛋白占菌体蛋白20%左右。上清表达量约为10%。上清蛋白经纯化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利用凋亡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以很好地和所表达的蛋白带特异性结合,并且对A549肺癌细胞及Hela细胞具有一定的凋亡作用。结论:所获凋亡蛋白以高效胞质可溶形式表达,为其研制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提供一定的基础。

    2006年06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红色荧光蛋白在丝状真菌里氏木霉中的表达

    刘刚;李云;张燕;

    目的:建立红色荧光蛋白在里氏木霉中的表达方法,为深入研究里氏木霉中纤维素酶的合成机理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CR方法分离了里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Ⅰ(CBHⅠ)的启动子(Pcbh1)和终止序列(Tcbh1),将这两个片段与红色荧光蛋白(DsRed)的基因连接,得到Pcbh1-DsRed-Tcbh1表达盒。用此表达盒和质粒pAN7-1对里氏木霉QM9414的原生质体进行共转化,并用含100μg/ml潮霉素B的选择性平板进行筛选。结果:经筛选得到20个抗性转化子,在乳糖的诱导下有5个转化子可以表达红色荧光蛋白。对插入片段进行了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DsRed通过同源重组整合到了转化子的基因组DNA上,并处于cbh1启动子的下游。结论:通过cbh1启动子可以实现红色荧光蛋白在里氏木霉细胞内的稳定表达。

    2006年06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His/GST-HDAC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研究

    吴非;嘉屋俊仁;坂口和靖;

    目的:对His/GST-HDAC1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进行研究。方法:HDAC1的完整基因片断被克隆到pColdⅠ载体和pGEX载体上,并在其N末端分别联有His和GST;采用大肠杆菌BL21对HDAC1进行表达;采用亲和色谱对HDAC1进行纯化;用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来验证表达和纯化效果;对HDAC1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多数HDAC1存在于大肠杆菌BL-21细胞裂解液的沉淀组分和纯化过程中的未结合组分中,小部分HDAC1可从细胞裂解液的上清液中得以纯化,但未显现出酶活性。用FPLC对HDAC1进行进一步分离,结果表明,HDAC1发生了分子聚集,使得它们的分子量大于正常分子量。结论:活性His/GST-HDAC1不能用大肠杆菌BL21成功表达。

    2006年06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乳酸乳球菌表面展示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其鉴定

    谷贵章;宋达峰;顾青;

    目的:旨在构建一个将抗原靶向于乳酸乳球菌细胞表面的表达系统。方法:运用PCR技术从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中克隆出蛋白A(SPA)C-末端544个碱基对的锚定域序列(Spax)。通过酶切、连接将Spax构建入分泌型质粒pAMJ399形成携有整合外源基因位点BglⅡ的pAMJ400质粒。将报告蛋白—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Gfp)插入载体pAMJ400的整合位点产生模式质粒pAMJ401并电转化其于乳酸乳球菌MG1363。绘制转化子MG1363(pAMJ401)生长曲线确认诱导期。调节pH值(6.0~6.5)诱导转化子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杂合蛋白(GFP:SPAX)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95nm的蓝色激发光下,诱导后的细菌发出较明亮的绿色荧光,而未诱导的细菌几乎不产生荧光。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乳酸乳球菌表面展示表达系统,此系统可以作为口服活菌疫菌研究的可行性操作平台。

    2006年06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FSHβ基因的PCR-SSCP分析

    任春明;字向东;张重庆;杨其沅;

    运用一对特异性引物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进行了扩增,应用PCR-SSCP方法对其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麦洼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有AA型、AB型和BB型三种基因型,九龙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只检测到了AA型、AB型两种基因型。在两种牦牛品系中,AA基因型频率最高,A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431、0.1411,麦洼牦牛多态性能高,遗传变异大。

    2006年06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同源重组法构建枯草芽孢杆菌转酮酶缺失突变菌株

    彭其安;张西峰;吴思方;王伟平;

    采用同源重组法高效构建枯草芽孢杆菌转酮酶(tkt)缺失突变株。以大肠杆菌(E.coliDH5α)质粒pBlUSKM为框架,构建出基于枯草杆菌(B.S104)tkt基因位点的整合载体pb-Trs-n,将此载体重组到Bacillus subtilis104中,从新霉素抗性平板上挑取转化子,整合载体pb-Trs-n的测序结果与Kunst.F报道的tkt基因高度同源(98.9%)。同源重组后,B.S104染色体上的tkt基因(2 004bp)部分与载体pb-Trs-n的neo基因(1 197bp)发生了同源交换,确定了该转化子为枯草芽孢杆菌转酮酶缺失突变株(tkt-,neo),该方法构建枯草芽孢杆菌转酮酶(tkt)缺失突变株是可行的,为D-核糖工程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6年06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黄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王洪秀;高树仁;童应凯;杨永涛;韦东胜;

    目的:为了获得黄霉素高产菌株。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诱变筛选。以加纳链霉菌(Streptomyces ghanaesis)SgWE-11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以其自身代谢物黄霉素作为筛选因子。结果:获得一株遗传稳定且黄霉素发酵效价比出发菌株高出170.25%的菌株。对该菌株采用亚硝酸诱变,并以链霉素作为筛选因子时得到一株效价值为875u/mL的高产菌株SgWE-25,比出发菌株SgWE-11提高了4.4倍。传代结果表明,在传代的同时结合自然分离,可以保持稳定的产抗特性。

    2006年06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拮抗木霉耐多菌灵菌株的筛选

    李贵香;高海霞;田连生;高玉爽;

    该文进行了耐多菌灵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和生防效果的测定研究。为获得对灰葡萄孢霉等病原菌有显著拮抗能力的耐多菌灵木霉菌株,通过含药平板诱导和紫外线诱变,获得5株耐药性菌株,在多菌灵2.0g/L浓度下生长较好,Ec50值提高了40多倍;抗性菌株在含药培养基上连续继代转移培养10次,抗性程度未见下降;经过平板对峙和活体拮抗性测定,确定T42-2为最佳拮抗性耐多菌灵菌株,其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达92.13%,并且对多菌灵、速克灵和三唑铜存在交互抗性。

    2006年06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粘细菌So ce cpu-1的鉴定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马中良;刘迎;黎晶晶;王旻;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分离粘细菌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对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确定其种属。通过MTT法研究粘细菌次级代谢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分离得到的粘细菌嗜纤维素属Socecpu-1,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该粘细菌的细胞毒作用呈时间依赖性,是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2006年06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种皮对海棠种子的保护作用机理研究

    吴雪文;于水军;马军委;张康康;聂小琴;

    目的:研究海棠种子种皮对海棠种子保护作用机理。方法:通过种子水势、吸水膨胀、种子化学染色、红外光谱分析和显微形貌观察考察海棠种子结构和成分对种子的影响。结果和结论:表面油脂起着防水作用,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易分解;种皮表层红色短纤物结构致密使种子具有防水透湿的作用,种皮内层是生物高分子,在吸水初期表现出高的吸水力(包括溶胀吸水力、保持力、荷重下的吸收力),后期由水分引起的相关生物反应产生的某种物质使其表现刚性而开裂。三者共同作用保护种子使其长时间在自然环境下仍然保持生物活性。

    2006年06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氮离子束注入对小麦苗期耐盐性的影响

    周小云;黄乐平;

    采用能量为25keV的不同剂量的N+注入新疆春小麦种胚后,研究盐胁迫对小麦幼苗体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1016N+/cm2剂量注入新春11号时,盐胁迫后小麦幼苗的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增加,幼苗生长良好,说明该剂量处理新春11号有利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

    2006年06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猴头菌丝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

    杜志强;任大明;葛超;杨秀杰;王晓辉;

    目的:研究猴头菌丝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方法:以液体发酵生产的猴头菌丝体为原料,经热水浸提、浓缩、酒精沉淀获得菌丝粗多糖;以常规降糖药物格列本脲为阳性治疗对照,通过四氧嘧啶诱发小鼠糖尿病的预防试验,比较猴头菌丝多糖各剂量与格列本脲的降血糖效果。结果:猴头菌丝多糖得率为7.14%,粗多糖再经Sevage法去除蛋白质,获得猴头菌丝精多糖(HMP),得率为10.92%;猴头多糖高、中、低三个剂量均能有效的对抗四氧嘧啶诱发的高血糖;其中,高剂量的降血糖作用与格列本脲相比,差异极显著。结论:猴头菌丝多糖对四氧嘧啶型高血糖模型小鼠有降血糖作用,作用效果优于格列本脲,对糖尿病小鼠的胰腺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06年06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大肠杆菌质粒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王友如;

    目的:简化操作流程,缩短提取时间,降低试验对操作者的危害。方法:该方法去除酚、氯仿等有害试剂,采用LiCl沉淀去除质粒制备物中小片段核酸(包括DNA和RNA);工程菌生长至对数期时通过加入氯霉素后不仅方便质粒DNA的提取过程中蛋白质的去除,而且可使质粒的拷贝数进一步增加,提高质粒DNA产量的目的。结果:实验改进方法所提取的质粒DNA产量高于常规方法,达到20μg/mL。结论:改进方法提取的质粒DNA,其下游的内切酶消化,PCR、重组质粒鉴定、转化大肠杆菌等实验的结果和重复性都令人满意,完全可用于一般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006年06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半滑舌鳎基因组的提取及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

    张志伟;陈大鹏;张曹进;许广平;张志勇;

    目的:比较CTAB法和STE法提取半滑舌鳎基因组DNA的效果,通过优化半滑舌鳎ISSR-PCR反应体系,将新型分子标记简单重复间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引用到半滑舌鳎遗传多样性研究中。方法:以95%酒精固定的半滑舌鳎鳍条为材料,运用CTAB法和STE法提取基因组DNA,同时分析了模板DNA、Mg2+、dNTPs、引物浓度,以及退火温度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结果:CTAB法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好于STE法提取的结果,同时确立了稳定性强、重复性好的半滑舌鳎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和扩增参数。在25lμPCR反应体系中包括:1×PCR缓冲液,2mmol/L MgCl2,0.2mmol/L dNTP,0.2μmol/L ISSR引物,20ng模板DNA,1.5U Taq DNA聚合酶。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然后进入PCR循环,即94℃变性45s,52℃退火45s,72℃延伸90s,共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结论:ISSR-PCR反应体系稳定可靠,该新型分子标记可应用于半滑舌鳎遗传多样性研究中。

    2006年06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用RACE技术扩增并克隆牛BMP4基因3′端序列

    刘永斌;王峰;田春英;达赖;荣威恒;郭建平;

    RACE技术是一项扩增基因末端序列的新技术。该研究从牛BMP4基因出发,以牛软骨的RNA为模板,按照不同物种BMP4基因的相似性设计特异引物,运用PCR和RACE技术扩增并获得了特异片段,该片段经PCR、酶切和测序验证,证实所克隆序列为牛BMP4的3′端序列,包含有1170bp组成的开放读码框(ORF),编码389个氨基酸,3′非编码区121bp个核苷酸和poly(A)15。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牛BMP4 cDNA最大开放读码框所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人、小鼠、大鼠、狗、羊和鸡等真核生物BMP4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别有94.5%、93.1%、91.9%、87.4%、94.2%、79%的同源性。这为克隆其他物种的BMP4基因提供了依据,同时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测序为我们更好的理解牛的生骨机理提供帮助。

    2006年06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小麦内源特异参照基因的查找与定性PCR和实时荧光PCR验证

    栾凤侠;张洪祥;白月;

    目的:先从理论上查找和比对了小麦属(Triticum)γ-醇溶蛋白基因(GAG56D)为小麦特异的内源基因,并用定性PCR和实时荧光PCR方法从实验特异性上进行了验证。方法:选择小麦基因组中部分基因序列在NCBI中进行同源性分析,查找在小麦中存在的内源特异参照基因,找到小麦属(Triticum)特异的γ-醇溶蛋白基因(GAG56D),设计并合成该基因的引物和探针序列,同时用定性PCR和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检测,并优化了实验条件。结果:不仅在理论上查找和比对了γ-醇溶蛋白基因为小麦特异的内源基因,并用定性PCR和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了实验特异性的验证。定性PCR产物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后,只在小麦属中可以检测到328bp的目的片段,而在其它作物中未扩增出目的片断。同样实时荧光PCR验证的结果小麦属内各个种均有扩增曲线出现,而在其它作物没有扩增曲线出现中。结论:该基因与方法可用作检测小麦属(唯一小麦种是栽培作物)内源特异参照基因。

    2006年06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 猪IGF-Ⅰ基因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肖书奇;张嘉保;张树敏;赵志辉;刘保国;李爽;戴立胜;赵中利;高妍;李毅;

    目的:建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猪IGF-Ⅰ基因表达量的标准曲线。方法:根据自己克隆的猪IGF-Ⅰ(GenBankNo.DQ784687)基因mRNA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的检测方法,构建检测猪IGF-Ⅰ基因表达量的标准曲线。结果:由pMD-18T IGF-Ⅰ所构建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反应体系中含1×102~1×106拷贝猪IGF-Ⅰ基因分子时,扩增反应Ct值与拷贝数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灵敏度高(可检测出低于10个拷贝/μL的样品)、特异性强、准确可靠。结论:成功构建了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猪IGF-Ⅰ基因表达量的标准曲线。

    2006年06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少量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条件探索

    李代宗;赵晓瑜;倪志华;张玉明;

    目的:为了获得重复性好、转化率高的少量制备感受态细胞的方法,利用不同生长时期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进行转化比较。方法:根据普通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常规方法提取质粒,氯化钙法转化不同生长时期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比较转化率。结果: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率与OD值显著相关,在OD600nm为0.39和0.55时转化率最高,在OD600nm为0.28~0.55之间均可得到理想的转化效果。结论:少量制备感受态细胞方法操作中无需添加任何保护试剂和细胞复苏培养,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实验成本低廉。

    2006年06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大球盖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研究

    许梅;胡顺珍;贾乐;

    研究了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菌丝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结果表明:在30℃、pH5.5、0.6mol/L甘露醇、1.5%溶壁酶条件下对培养3d的菌丝体酶解2.5h,原生质体产量达到1.36×107个/mL。原生质体适宜再生培养基为马铃薯200g,蔗糖20g,蛋白胨2g,酵母粉2g,KH2PO41.5g,K2HPO41.5g,MgSO4.7H2O 1.5g,维生素B10.1g,维生素B60.1g,0.6mol/L甘露醇。采用上述培养基,双层平板法进行再生试验,再生率达到0.96%。为大球盖菇原生质体技术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6年06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醉马草毒性成分的提取研究

    张伟;李冠;李小飞;

    目的:为研究醉马草有毒成分的种类、特性及提取方法,达到最终纯化出有毒成分的目的。方法:结合系统预试验、全紫外波段扫描、多种方法对比提取效率、毒理实验等各种实验方法系统的对醉马草进行了研究。结果:醉马草含有生物碱、黄酮等多种成分,其中毒性成分主要是亲水部位的生物碱,中毒小白鼠表现为心跳呼吸加速、流泪、四肢无力嗜睡等症状,在醉马草整个生长期中,苗期所含总生物碱量最大,总生物碱在紫外波长为196nm、274nm和340nm有吸收峰,三种提取方法中乙醇煎煮法比较实用,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80℃、50%的乙醇30倍体积下温育3h。

    2006年06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均匀设计法优化黄芩愈伤组织培养基

    李康;张东向;张磊;陈贺;

    目的:优化黄芩愈伤组织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以黄芩甙含量为主要考察指标,对黄芩愈伤组织生长的MS培养基成分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考察。结果:最佳培养基为MS附加0.25mg/L NAA、0.5mg/L 6-BA、17g/L葡萄糖和35g/L蔗糖。最佳培养基黄芩甙含量为27.44mg/gDW。结论:用均匀设计法优化愈伤组织培养基省时、方便,且最佳培养基黄芩甙含量与预测值相近,且明显高于均匀设计实验方案中的黄芩甙含量。经SAS软件分析得出的优化方程拟合度很好。

    2006年06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巴西彩龟与中华鳖消化道嗜银细胞的观察

    楚德昌;邓振旭;李春华;

    目的:探索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与分布。方法:以改良龙桂开银染法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巴西彩龟(Truchemys scripta)消化道嗜银细胞进行染色与显微观察。结果与结论:两种动物消化道从食管至大肠均有嗜银细胞分布,分别在胃幽门和十二指肠处有明显的分布密度高峰,并分别在大肠始段和小肠末段有次分布密度高峰,巴西彩龟在食管还有第三分布密度高峰。嗜银细胞多数呈毛笔头样、高脚杯状、锥体形、椭圆形、长梭形等。多数嗜银细胞有明显的突起伸向管腔方向,少量嗜银细胞有突起伸向固有膜或其周围,并可见这些突起处有释放的分泌颗粒,这提示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有内分泌、旁分泌和腔分泌功能,腔分泌功能可能是更主要的分泌方式。

    2006年06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培养液中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

    解玉红;宋文华;葛艳辉;贾记红;强艳艳;曹杨;冯炘;

    目的:为了研究纤维素酶的特性,使之利用纤维素从而促进纤维素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该文选用作者实验室筛选出的菌株K7-2培养产生纤维素酶,进行了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方法:将菌株K7-2在30℃、150r/min摇床培养3d,于5 0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即为粗酶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DEAE-Sephadex A-25离子交换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果:分离纯化后的酶活是0.0904U/ml,比活力提高4.1120倍。结论:这为进一步研究此纤维素酶的组份、结构和理化特性奠定了基础。

    2006年06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海藻酸钠明胶协同固定化的研究

    王爱玲;杨江科;尹利;闫云君;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固定化微胶囊的影响以及不同物质向微胶囊扩散的规律。方法:采用海藻酸钠与明胶协同固定化制备微胶囊,考察了海藻酸钠、明胶浓度等因子对微胶囊直径与机械强度的影响,以及牛血清蛋白与葡萄糖向微胶囊扩散的状况,并利用非稳态传递模型计算了这两种物质在微胶囊中的有效扩散系数。结果:随着海藻酸钠质量浓度的升高,微胶囊的直径与机械强度逐渐增大。制备的最优条件是CaCl2浓度为10%,滴定速度为180滴/min,最优浸泡时间为30min。在此条件下,葡萄糖与牛血清蛋白的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4.63×10-5cm2/min、1.01×10-7cm2/min。结论:海藻酸钠明胶协同固定化制备的微胶囊作为一种生物载体,非常适合细胞或酶的固定化。

    2006年06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北冬虫夏草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的研究

    兰时乐;李佩;曹杏芝;

    目的:采用液体发酵生产北冬虫夏草胞外多糖。方法:对北冬虫夏草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影响因素如碳源、氮源以及起始pH值、培养温度、摇床转速、接种量、发酵周期等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最佳发酵条件为:玉米淀粉4%、硫酸铵0.28%、磷酸二氢钾0.05%、七水硫酸镁0.05%、初始pH值为7.0、接种量10%、培养温度23℃、转速150r/min,胞外多糖的产量最高达到41.271mg/100mL。结论:利用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可有效地缩短生产周期。

    2006年06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培养基琼脂浓度及抗生素对3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刘卫东;苏浩;虞星炬;

    目的:确定用于分离、纯化及保种所用的固体培养基中优化的琼脂浓度和利于微藻生长并抑菌的抗生素浓度。方法:设计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浓度以及培养液中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定时测定培养体系中三种微藻的生物量及细菌菌落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结果:利于固体培养基上三种微藻生长的琼脂浓度均为0.6%~0.8%;牟氏角毛藻用200IU/ml的庆大霉素和200IU/ml的青霉素联合作用,球等鞭金藻8701和盐藻分别用300IU/ml和400IU/ml的青霉素时可保证微藻较好生长。结论:不同微藻生长所需的抗生素浓度不同,抗生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不完全取决于抑菌作用,青霉素促进球等鞭金藻8701生长主要是产生促生长因子,庆大霉素抑制生长可能是产生抑制因子。

    2006年06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中国水仙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栾爱业;徐海峰;曾黎辉;

    中国水仙是我国传统名花,其栽培中一直存在三个问题:品种单一、繁殖速度有限、病毒积累严重。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中国水仙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将成为中国水仙遗传改良、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手段。该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国水仙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1)离体培养;(2)基因工程;(3)离体突变体筛选;(4)分子标记。

    2006年06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基因定位上的研究进展

    张素梅;蒋玉宝;刘保申;

    该文概述几种分子标记的特点,论述了DNA分子标记在玉米品质性状基因、产量性状基因、生育期和主要植株性状基因、抗性基因、育性基因等基因定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2006年06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假单胞菌Quorum sensing调控体系

    张玲华;冯莉;田兴山;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近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细菌群体行为调控机制,通过感应一些信号分子如酰基高丝氨酸环内酯(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来判断菌群密度和周围环境变化,假单胞菌中同样也有AHL信号分子,当信号达到一定的浓度阈值时,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中的变化,从而调节菌体的群体行为(如致病性及群体生长调节)。众多报道说明了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是由一些全面的调节子所调控的。本文系统介绍了假单胞菌群体感应调控系统,并分析假单胞菌在该系统中复杂的应答反应。

    2006年06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阿维菌素的研究进展

    何焕君;邱丽娜;姚伟芳;弓爱君;宋晓春;刘丽君;

    阿维菌素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生物农药具备一般生物农药的特点,并且它的化学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杀虫活性强,杀虫谱广,但是药效慢、杀虫谱相对较窄、稳定性差和生产成本高则是其明显的缺点。该文主要从阿维菌素B1提取的研究、发酵培养基的研究、高产菌株的选育的研究这三个方面对阿维菌素目前研究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其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参考文献18篇。

    2006年06期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植物精油的抗菌特性及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新进展

    疏秀林;施庆珊;欧阳友生;陈仪本;

    概述了植物精油和其单组分的来源、安全性评价、抗菌性能以及在食品工业上应用研究的新进展。并简要讨论了在食品应用中,食物中脂肪、蛋白、水、盐、pH等含量以及外在条件如包装、精油的添加形态和病菌的特性对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的影响。

    2006年06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生物合成法生产β-葡聚糖酶

    邓旭;程志敬;卢英华;

    概述了微生物来源的β-葡聚糖酶国内外生产现状,介绍了生产β-葡聚糖酶的不同方法,对生物合成法及其产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指出今后中国β-葡聚糖酶的研究方向。

    2006年06期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黄酮和蕨类植物黄酮的研究进展

    阿衣木姑·阿布拉;海肉拉·萨伊布扎提;苏力坦·阿巴白克力;

    简明综述了黄酮的结构及其分类、生理活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蕨类植物黄酮的研究进展等等,为了进一步开发蕨类植物黄酮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6年06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