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


  • 光合细菌作为单细胞蛋白的开发利用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吴伟,奚新伟

    <正> 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长,新的蛋白质资源的开发成为当今国际上共同关注的热点。人们在微生物领域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单细胞蛋白寄于厚望。由于它在单位时间内的增殖较动、植物要高出数万倍,因此被认为是解决今后世界蛋白质缺乏的途径。而其中又以光合细菌崭露头角,显示了其多功能的广阔前景。 光合细菌的研究,始于1838年Ehrenberg关于红色细菌(purple bacteria)的

    1991年04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美洲鲽抗冻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在E.coli中的表达

    杨志兴,Lender Force

    本文报告了美洲鲽抗冻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在E.coli中表达的研究,以质粒P~(CT5)作为抗冻蛋白基因的供体,p~(ORF-2)作为表达载体。用HpaⅡ酶从质粒p~(CT5)上切下抗冻蛋白基因片段,再经Bal 31酶,绿豆核酸酶处理,连接上BglⅡ接头,然后插入到p~(ORF-2)的BglⅡ位点上,借助于p~(ORF-2)上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活性,使含正确插入抗冻蛋白基因的克隆呈现出蓝色菌落,共获得4000多个转化子,其中有201个蓝色克隆。对于50个蓝色克隆提取质粒DNA,电泳后发现均大于p~(ORF-2)。用BglⅡ消化后,可以发现有300—1500bpDNA片段,同时确定了抗冻蛋白基因在p~(ORF-2)中的插入方向,对于正确插入的克隆作出部分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测定出插入的抗冻蛋白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然后将重组质粒从E.coli MH1000菌株转化到E.coliTK1046中,研究分析表达产物,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证明插入的抗冻蛋白的基因已表达,有明显的融合蛋白带,分子量大于β-半乳糖苷酶、是由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F,抗冻蛋白和β-半乳糖苷酶组成。融合蛋白含量占总蛋白的20%左右。

    1991年04期 11-1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7k]
  • 植物弹状病毒提纯技术的研究进展

    秦文胜,高东明,李爱民

    <正> 弹状病毒(Rhabdoviruses)是一类由单分子负链单股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子弹形病毒,它包含一大批寄主范围不同的病毒成员,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它们可分别侵染哺乳动物、鱼类、昆虫和植物。其中侵染植物的成员归为植物弹状病毒组,它们的颗粒呈棒状或子弹状,以棒状为主。到目前为止,对植物弹状病毒的研究与其他病毒相比是很不深入的,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病毒本身的提纯。因此研究弹状病毒的提纯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1年04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的研究

    徐香玲,刘伟华,李集临,吕玉民

    本文利用发根农杆菌感染大豆不同外植体,在成熟胚靠近子叶节部位诱导产生毛状根。经冠瘿碱检测表明,毛状根及由此产生的愈伤组织均有甘露碱存在,说明Ri质粒的T-DNA已整合到大豆的转化根及愈伤组织中。转化根再生实验表明,在含NAA和IAA8mg/L的MS培养基上得到不定根的分化,MS和B_3培养基及6%蔗糖对转化丛生芽的诱导有利。转化的丛生芽在MS基本培养基上进一步长成小植株。

    1991年04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肌苷产生菌B.Subtilis H841在2升罐中的发酵

    王梦鹤,刘伟民,刘风元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841肌苷产生菌是腺嘌呤、组氨酸、硫胺素三重缺陷型菌株,并对8—氮杂乌嘌呤、6—巯基嘌呤有抗性。在摇瓶中产肌胺18.1克/升,在2L自控发酵罐中最高可产肌苷19.6克/升,在流加葡萄糖情况下可产肌苷26.2克/升。控制pH较不控制pH发酵肌苷产量有较大的增加,控制pH发酵并补加营养时,肌苷产量可稳定地增长,但对葡萄糖的转化率是相同的。

    1991年04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转移因子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和E玫瑰花形成的作用

    付绍兰,郭宝福,杨学海

    本文报道了转移因子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和对脾细胞E玫瑰花形成的作用。转移因子为本单位从健康猪脾细胞提取的针剂,含多核苷酸和多肽等低分子生物活性物质,每支含量为3×10~3个脾细胞提取物,每天一次0.5ml剂量注入小鼠体内,连续5次后取动物腹腔巨噬细胞和脾细胞悬液,测定其吞噬功能并观察E玫瑰花形成作用。结果表明,转移因子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与对照组比有明显差异(P<0.01),对小鼠脾细胞E玫瑰花形成作用与对照组比差异也极显著(P<0.01)。从而看出,转移因子能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亦能使特异的玫瑰花形成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多,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1991年04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用亲和层析技术鉴别布氏菌强弱毒差异抗原成分

    刘兴汉

    采用CDI和CCA两种方法活化Sepharose4B,制备亲和层析柱,并对这两种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别用超声液破碎和Ribi机器压榨制备布氏菌强毒M28株和疫苗M25株的可溶性抗原,作为亲和层析柱的配基。抗M28的血清经过M28和M5柱,洗脱液中的抗体再分别和M28、M5抗原反应经电转印检查证实,M28抗原中的一条蛋白带只与M28柱洗脱液反应,不与M5柱洗脱液反应。这种只与M28柱洗脱液反应的蛋白可能即是布氏菌强毒M28株所特有的抗原成分,也就是强毒株和弱毒株的差异抗原成分。

    1991年04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 抗豚鼠IgG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赵育莹,谭瀞澜,赵明,王玲,钟学宽

    本研究应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能持续稳地分泌豚鼠IgG1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NB_(11)B_6和NB_(11)N_3。两株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MeAb)经间接血凝检测效价均达到1:12400以上,本McAb经检测属小鼠IgG_1亚类。该杂交瘤细胞株染色体的数目为93.12±12.3和103.25±11.2对,经半年的冻存与复苏分泌McAb性能稳定。

    1991年04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 小鼠早期胚胎的6℃低温保存研究

    李光鹏,许晓霁,张心田

    本文利用Whitten′s液作为贮存液,采用台盼蓝染色和37℃培养两种方法研究小鼠各期胚胎6℃保存情况。37℃培养结果表明,小鼠胚胎在6℃保存是可行的;8—细胞以后的各期胚胎的贮后存活率高于8—细胞以前各期。台盼蓝染色鉴定结果一般偏高。未经冷处理的对照组胚胎的37℃培养存活率达85—100%。

    1991年04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提高水稻组培诱导频率方法及其对耐冷变异体筛选的研究

    陈力,吕晓波,刘丽艳,陈香兰,王春燕

    本试验得到外植体种胚的适宜接种量为6粒左右,培养基量为15—20毫升。由于不同品种具有的基因型各异,因而接种的外植体成熟胚和幼穗离体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率也有所不同。在Ms培养基中NAA的适宜浓度为2mg/L,附加一定量的酵母膏有提高分化率的趋势。 从560份耐冷变异体株系中,经生理生化测定和田间鉴定,初步认为耐冷变异体有三份:647—4;160—3—1;和160—4。

    1991年04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哈尔滨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优势株的变化

    钟照华,谷鸿喜,李呼伦,郭彩玲,李绍贤,赵彦鸣,刘凤英,刘灿虎,黄素芳,李翠兰

    <正> 本文对1988—1989年哈尔滨地区婴幼儿腹泻进行了轮状病毒核酸电泳型调查,并于1984—1985年资料比较,以探明这一地区轮状病毒流行优势株的变化。 标本: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采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科及哈尔滨红十字儿童医院。病毒RNA提取:参考Herring方法。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参考Uaemmli方法。 结果:123份急性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PAGE检测,47例呈现轮状病毒RNA图型,阳性率为38.2%。电泳图型的基本模式为4:2:3:2,表明均为A组轮状病毒。根据各片段的迁移位置差异,共可见9种不同的电泳型,其中短型3例,占6.4%,含2个电泳型;长型44例,

    1991年04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DNA重组技术Ⅲ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转化

    赵晓祥

    <正> 氯化钙法是用质粒DNA转化细菌细胞,尤其是大肠杆菌细胞最常使用的方法。实验操作如下: (1) 将受体菌接种在平板培养基上划线,37℃过夜,进行活化。 (2) 挑选单菌落,接于5ml LB培养液,37℃震荡过夜。 (3) 从上述培养液中取0.5ml,转入50mlLB培养液,37期震荡培养2~4小时,到细菌密度大约为5×10~7/ml,OD_(575)约为0.8。

    1991年04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糖化酶菌种AS3·4309的自然选育

    赵艳玲

    <正> 黑曲酶有较强的糖化力,我国目前大多用黑曲酶AS3.4309作为糖化酶生产菌种,但酶活力相差很大,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我们采用自然选育的方法获得优良菌种,酶活力达10000u/ml—12000u/ml,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991年04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下载本期数据